让智能家居报告地震 竖起一道安全屏障
2016年05月05日 10:05:15来源: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点击量:22563
导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追求个性化、自动化,追求快节奏,追求充满乐趣的生活方式,家装要求的档次越来越高,生活家居要求一种人性化、智能化。而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家居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能家居】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追求个性化、自动化,追求快节奏,追求充满乐趣的生活方式,家装要求的档次越来越高,生活家居要求一种人性化、智能化。而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家居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智能家居正在日渐兴起,家居智能化成为一种趋势。但真正的智能家居其首要任务是安全,不仅是来自人为的安全破坏,对不可阻挡的地震、台风等自然威胁也能尽可能的减少伤害!
近日,日本熊本县和厄瓜多尔相继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地震再一次提醒我们,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的居住安全问题应该更加引起重视。智能家居带给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希望也能带来安全,尤其是当地震发生时,希望智能家居产品成为生命的保护者、守护神,在危险中做生命的一道屏障。
智能家居能预测地震?
到目前为止,上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提前预知地震,但是科学界正在努力攻破难关,希望能提前预警地震的到来,从而快速撤离人员和财产,随着传感器和家居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家居智能化和传感器也能为防震抗震服务。
据了解,英国研究者使用RFID和传感器来监控地震中的房屋,这就用了家居智能化技术。他们把已建成在希腊的原型称为自治愈房屋。这种房屋在墙中专门设计了缝隙空间,并且墙体中加入了可在强压下变为流体的材料。如果受到地震引起的压力,流体回流到缝隙中,不会对固体墙面产生影响。
其结果是,房屋依旧存在,但可能会移动位置。如果建筑没有坍塌,通过RFID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会用来判别位置偏移量。此外,建筑中的RFID标签和传感器可以共同构建一套警报系统,来预警即将到来的地震。
在日本,RFID标签被贴在避难道路路面上,这样避难者可以通过便携设备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当中,被困者可以通过内置RFID标签的手机提供搜救人员自己的具体位置信息,以便搜救者能以快的速度展开营救。
家居智能化技术不单单是在地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其它自然灾害方面也有相当显赫的作用。比如山地的监控与测量,还有长江三峡库区特殊地带滑坡灾难监测预警。
家居智能化未来发展:传感+防震?
在自然灾害越来越来频繁的今天,未来家居智能化技术必然会把受灾害程度降到低。在未来的智慧城市里,家居智能化的实用性,特别是在防震上有所建树。
2010年11月19日,网友爆料称,家里之前安装的智能家居报警系统忽然出现匆促警报。与此同时,居民楼出现一次较为明显的震动。10分钟后,新闻报道广东阳江发生4.9级地震。该网友想,智能家居系统难道还能报地震?
虽然目前有不少智能家居企业宣称系统产品安防联动性高,能保护家庭安全,但是否能实际准确预测或者感知地震等天灾来临,仍是未知之数。能预警地震,这不仅是网友的愿望,可以说也是行业发展方向。智能家居产品或者智能家居系统,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利用传感技术,实现智能家居系统的地震预警功能。
日前,外国研究人员也研究出由石墨烯为原材料的新型传感器,可以感应到来自建筑、家具用品的二氧化碳分子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气体分子,从气体浓度、动物行为的变化来探知地震,也不失为一种方向。
如果智能家居系统仅仅能够预警地震,在复杂的地震环境中,这点思考或想法有些单调和浪费。未来智能家居系统发展目标,应该是能在地震发生时,还能自动断水断电,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家里的电脑、电视、空调、水、插座等安装有传感器,当感受到强烈的震动时都能自动断开开关,避免电线损坏漏电伤人。
如果人在外面,这些智能设备会把数据传输到人的手机或手提里,让人们了解家里的情况。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WiFi、蓝牙、Zigbee等技术实现无线联网,通过门磁、人体探测器、烟雾报警器、电话拨号报警器等一系列智能安防设备,组成一个系统化的安防解决方案。当传感器侦测到异常情况,就会自动报警并把警情发送至主人手机或电脑上,以便得到及时的处理,减少财产损失。
结语:无论是预警功能也好,还是自动断水断电也罢,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物联网,而实现这一切的核心,就是传感技术。只有震动传感技术、温度传感技术、光照传感技术等不断进步和突破,智能家居在地震中的作用才会愈来愈大。未来希望能大大减少地震等天灾给人们生活带来损失伤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