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情高 政府管理思路亟待调整
2015年05月03日 15:10:50来源:物联中国点击量:1740
导读在中国步入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助推城市的化步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并深刻影响和变革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在中国步入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助推城市的化步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并深刻影响和变革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据了解,2012年,住建部先后开展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评审工作。之后,住建部与科技部联合开展了2014年度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与前两批申报的城市以大中城市为主不同,这次申报有很多县级城市。此前的智慧城市试点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区域,而第三批申请城市许多来自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对智慧城市试点的创建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
虽然各级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表现出极大热情,但在前期建设中,各地普遍将智慧城市建设当做传统的城镇化投资项目,忽略了智慧城市“智慧”的内涵。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技术支撑是云计算与大数据。但目前我国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存在大数据与传统的、已经建立的数据资源相互“脱节”的情况。
各地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误区,上马服务器、大设备项目,靠的还是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老思维,殊不知设备买到了并不等于系统建成,数据录入并不等于功能实现。
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有所变革,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调整管理思路,引导多方参与,结合其他国家战略,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政府各部门在打造智慧城市时要打破各自为政,实现资源有效共享。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坚持“云思维”,避免进行小规模的规划建设,要采取合作共享的方式,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构建区域性大型信息基础设施,并实现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有效合理引入公私合营模式。经济步入新常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降低,意味着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政府需积极探讨公私合营模式,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资。
但智慧城市与桥梁、道路,住房等项目的建设性质不同。智慧城市项目的重点是运营维护,让其发挥作用。因此,在智慧城市中运用公私合营模式,要注意到智慧城市项目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法律条款。
建设智慧城市还要与“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相协调、相促进。“互联网 ”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这符合智慧城市对制造业的新要求。因此,建设智慧城市与“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必将产生强烈共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