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发展 政府组织功不可没
2013年03月21日 10:01:19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点击量:1496
导读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根据人体特征进行识别的先进技术。这些特征可以包括人脸、指纹、虹膜、声音、签名、手掌、静脉和DNA。目前的人体识别方法如*明文件和PIN识别码等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严格安全需求,为生物识别技术市场提供了高增长机会,同时该技术也很受欢迎,因为像人脸、指纹、手等生物识别特征并不会丢失、被盗或容易伪造。生物识别范围应用,市场发展状况如何?
中国安防展览网讯 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根据人体特征进行识别的先进技术。这些特征可以包括人脸、指纹、虹膜、声音、签名、手掌、静脉和DNA。目前的人体识别方法如*明文件和PIN识别码等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严格安全需求,为生物识别技术市场提供了高增长机会,同时该技术也很受欢迎,因为像人脸、指纹、手等生物识别特征并不会丢失、被盗或容易伪造。生物识别范围应用,市场发展状况如何?
亚太区:2016年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超9亿美元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新分析发现,2011年生物识别技术市场收入达5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将以12.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达到9.05亿美元。随着亚太地区众多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民族识别和边境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较之于北美、中东和欧洲市场,亚太地区的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将迎来更快的增长速度。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研究分析师SusanSahayan表示:“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已开始实施国民*计划,进行居民识别和跟踪武装分子。然而,由于金融危机、政府预算紧缩以及实施全面的生物识别系统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许多项目被推迟或搁置。”
北美:将成生物识别主要战场
市场研究网站近发布了其新报告“下一代生物识别技术市场预测及分析(2012年-2017年)”。这份报告涵盖了各种生物识别验证技术,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手掌识别、静脉识别、签名识别、DNA识别。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常用于大多数应用系统。由于高准确率和低错误拒绝率(0.0001%~0.94%),虹膜识别在不久的将来将显著应用。
这份报告将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划分为各种应用领域,如政府、国防、银行及金融、旅游和移民、医疗保健、消费电子、商业安全、家庭安全。由于安全威胁日益增多,如非法移民、ATM非法交易等,都推动着生物识别技术市场不断发展。该市场的主要驱动之一是政府在范围内的生物识别技术投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用于政府、旅游、移民、银行和金融及国防等。
本报告涉及生物识别技术市场的所有驱动因素、限制以及机会,并概况生物识别技术领域的主要企业。这份报告提出了生物识别市场竞争格局,包括关键增长战略,制定了生物识别技术市场的整个价值链,并通过Porter五力模型分析了生物识别技术市场。报告预计,2017年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将达到13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估计18.7%。北美市场将成为生物识别技术市场的主导。
欧洲:严格规范助力生物识别市场成长
欧洲各国政府通过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特殊规范,使得欧洲地区的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在近年内取得了快速成长,2010年市场规模超过6亿欧元。除了推行民航组织(ICAO)和生物识别应用程序接口联盟(BioAPI)等行业组织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外,欧洲各国在普及生物识别护照、国民*计划和第二代申根信息系统的同时,积极推动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Frost&Sullivan公司的研究显示,目前欧洲市场关键的增长领域包括非指纹自动识别系统(Non-AFIS)、指纹自动识别系统(AFIS)、面部识别、扫描眼(虹膜和视网膜)、掌形、声音验证和签名验证等。
生物识别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1、各国政府和行业组织将对推动产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各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实施的生物识别护照、国民*计划等政策很大程度上对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设计、普及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生物识别和鉴定协会、生物识别联盟、生物识别应用程序接口联盟等行业组织在行业标准制定、交流培训、协调政府与产业界等方面也功不可没。
2、自动识别技术相互整合,产品趋于复杂化
自动识别技术相互整合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一方面,生物识别技术与其他的新兴自动识别技术,如射频卡、智能卡、二维条形码、RFID等未来有进行结合的可能;另一方面,不同的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互相结合,形成多重生物识别技术,能大大提高识别的准确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厂商都把注意力投向了复杂大系统、多重生物识别技术(multi-biometrics)融合的中产品及应用。
3、行业内并购重组频繁,寡头化发展明显
近年来,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企业通过有计划、频繁地进行同行并购、重组,目的在于获得多种技术,用以开发多重生物识别融合产品,并且减少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规模以上的生物识别技术企业仅有20家左右。未来行业内并购重组仍将继续,寡头化发展明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