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7秒生成 带来人类安全福音
——地震预警系统带来人类安全福音
2013年03月20日 10:07:52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点击量:7873
导读2013年3月18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该研究所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初步建成了目前覆盖面积为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该套系统总价值1.6亿元。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预警系统采用“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可为覆盖区域及其周边的8000万人和高铁、地铁、化工、核电等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中国安防展览网讯 2013年3月18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该研究所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初步建成了目前覆盖面积为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该套系统总价值1.6亿元。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预警系统采用“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可为覆盖区域及其周边的8000万人和高铁、地铁、化工、核电等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服务。古往今来,地震预警对于现实的作用不言而喻,地震预警技术的提升为人类安全带来福音。
地震预警,受益甚广
其实说起地震预警系统,恐怕不少的朋友还是非常陌生的。毕竟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地震始终扮演着一个神秘恐怖又不可预测的角色,那么这套系统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据了解,目前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这套系统在应用中大的特点在于的实时监控功能,以及迅速的响应特点。由于地震在形成的过程中,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岩体发生破裂或者错动,从而造成向四周发生的冲击波。由于这个冲击波从震中到地面存在一个时间差,因此,地震预警系统也就是借助这减短的时间差来完成向外界的通报。
在网上有如此的一个例子:如果汶川发生地震的话,它的冲击波到成都可能需要二十几秒,而如果更加敏感的地震监测系统仅用了五秒就感受到地震的冲击波,而后用十几秒的时间进行信息的自动发布,那么剩余的那几秒则成为人们对地震应急应对下的宝贵空余时间。而这也就是当前地震预警系统发挥的主要作用。
不过,地震预警的局限性也正是基于它的工作特点,比如如果震中距离监测点太远,或者是地震深度较浅的话,那么地震预警的预警时间也就必然会被相应的挤压,终使人们几乎难以在预警系统中受益。
四川智造:技术
7秒,响应速度世界:对于地震预警系统,每多提前1秒时间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将减少更多的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我省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预警发布时间平均为7.0秒,日本平均为9.0秒。
消除地震误报和漏报:已建成的地震预警台网,从2011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实现大于2.7级以上的地震无漏报和误报。
预警盲区半径小:预警盲区往往是地震灾害重的区域,盲区半径的进一步缩小将更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该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自主创新的世界*的融合现地法和异地法技术以及全系统的技术优化,使预警盲区半径缩小到约24公里,而日本的预警盲区半径约30公里。
地震动态数据分析处理集成度高:四川省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创新地实现了基于地震波信息在台站现场处理技术,由预警中心处理改变为台站与预警中心共同处理,这样就不需要把大量的非地震数据传回预警中心,既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和可靠性,还减少预警台网通信系统建设投入与系统运行通信费用。
预警信息发布更加有效:四川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实现了世界*的地震预警中地震烈度的声音提示方法技术,不但实现了运用预警,还在警报中增加了烈度提示,这更有利于民众采取相应的避险策略。同时,世界*的个性化电视地震预警技术实现了位置不同其预警信息就不同的个性化地震预警。
另外,基于IOS操作系统的预警方法技术和基于android、windows操作系统的预警信息接收客户端的实现,丰富了接收终端,使其接收技术终端更符合市场发展方向。
预警应用,广泛覆盖
建设完成世界大地震预警网络。根据地震多发区四川、云南、甘肃、陕西、河北、安徽等6省防震减灾需求,建设了覆盖面积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超过日本地震预警系统所覆盖的37.7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大地震预警系统。
为高铁地震紧急处置系统提供核心技术和设备。在现有地震预警技术基础上,成功研发高铁地震紧急处置系统技术,并为我国哈尔滨大连高铁、合肥蚌埠高铁地震预警紧急处置系统项目提供核心技术和设备,这是我国高铁地震预警紧急处置系统。
为50多所中、小学免费提供地震预警应用。目前,已经在川、陕、甘等省,免费安装了地震预警信息专用接收服务器,其中包括北川中学、汉旺中学在内的50多所中、小学校,为近8万师生提供地震预警服务。另外,滁州市一大型社区也安装了地震预警信息专用接收服务器,可为近10000居民提供预警服务,这是国内具有地震预警功能的社区。
利用地震预警技术在宝兴县、石棉县、汶川县、都江堰市逐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在汶川县、都江堰市已有少量地震预警监测台站系统的基础上,在宝兴县、石棉县新建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同时在以上4个区域的一些代表性的学校、社区、化工厂、高铁等场所安装地震预警接收及应用装备,提高4县(市)地震监测能力和防震减灾能力。通过科技惠民计划的实施,为全国已发生大震区、受大地震波及区、具有大地震发生大概率的区域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及应用起到示范作用;为城市、农村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和应用积累宝贵经验。
延伸:地震预警新成果
2013年3月14日,美国地震学家凯特·哈顿14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加利福尼亚州正在测试的地震预警系统11日在南加州发生地震前30秒成功发出警报。据哈顿介绍,这一地震预警系统通过设置在各地的感应器,将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P波信息传递到与之相连的电脑,进而对地震位置、震级、时间等进行预测和报警。
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在北京通过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认为该系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具有国内和先进水平。这是中国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地震波波形的监测、分析、汇总、综合分析,实现地震预警的有关参数计算和估算,生成地震预警警报,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的秒级响应发布。同时,该系统还实现了地震预警的多途径发布,预警信息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广播、电视及地震预警信息专用接收终端等途径进行发布。
2011年8月,美国发生一场地震并导致一座核电站关闭。一个月后,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学家成功测试了一个地震预警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在探测到断层断裂产生的个能量脉冲时发出早期预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