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生物识别产业市场发展分析
2013年01月11日 10:02:41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点击量:13113
导读市场研究网站近发布了其新报告“下一代生物识别技术市场预测及分析(2012年-2017年)”。报告预计,2017年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将达到13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估计18.7%。回顾2012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手掌识别、静脉识别、签名识别、DNA识别等等,行业细分不断清晰。11月生物识别战略联盟的成立更是为产业发展奠定行业基础。
中国安防展览网讯 市场研究网站近发布了其新报告“下一代生物识别技术市场预测及分析(2012年-2017年)”。报告预计,2017年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将达到13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估计18.7%。回顾2012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手掌识别、静脉识别、签名识别、DNA识别等等,行业细分不断清晰。11月生物识别战略联盟的成立更是为产业发展奠定行业基础。
一、战略联盟成立,生物识别产业进入新台阶
2012年11月1日,由中科院自动化所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等单位组成的“生物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杭州宣布成立。联盟的成立预示着中国生物识别产业将从研发优势走向产业优势。随着战略联盟的成立,生物识别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产业发展引来新高潮。
中科院副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铁牛表示,这一产业涉及公共安全,表现出几个特征:政府主导才能规模化、相关技术竞争*、业务开展专业化,不仅发达国家大力推广使用,发展中国家亦步步紧跟。印度发布了UID身份识别项目,目前有5亿人注册虹膜、人脸和指纹。中国已将这一产业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且该产业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生物识别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相关单位互动不够、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行业人士团结一致、协同创新。联盟单位将共享生物识别行业商业模式、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系统应用、标准测评,共同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二、未来服务竞争,焦距细分市场
生物识别的挑战并不于技术方面,随着安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产品也逐渐趋向同质化,服务的差异化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对于生物识别产品,由于每项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使其竞争并不过于激烈,而细分市场,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核心产品和外围服务,将成为各种技术在市场立足的根本。
生物识别的主要应用领域是考勤、身份验证、门禁识别等方面。而各种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使不同类别的识别技术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大显身手。如指纹仪,由其成本低和体积小而成为适宜做嵌入式、手持式设备的技术;掌型仪以其识别速度快和相对灵活的安全性设置成为大流量,或者对通过性和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门禁和考勤的佳选择;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目前所有成熟生物识别技术中一种具有主动识别特点的技术,可以在通关查验、抓逃罪犯中发挥威力。
创新的商务模式开发新市场,可能会在传统应用领域之外引发新一轮爆发式增长。如今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指纹与金融卡结合,进行无密码支付,只要将消费者的指纹与*的银行账户进行绑定,并将绑定账户作为业务支付的付款账户。绑定后,消费者在合作商户结账时,只需按压自己的指纹并输入身份识别码即可完成消费。一旦这种业务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必将产生巨大的支付终端的需求。
三、生物识别行业市场具体透析
指纹识别:护航网络安全,民用市场规模应用
近年来,自动发送信息的互联网络,带给人们很多方便与利益,但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安全方面。无论是团体或者个人的信息,都害怕因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上传送而发生有损权益的事情。由于指纹特征数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传输方法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传输和验证,通过指纹识别技术,限定只有*的人才能访问相关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网上信息的安全性,这样,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贸易、电子商务的一系列网络商业行为,就有了安全性保障。在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安全网络银行),就是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资金划算的,他们目前正在实施以指纹识别技术为基础的保障安全性的项目,以增强交易的安全性。
在医院里,指纹识别技术可以验证病人身份,例如输血管理。指纹识别技术也有助于证实寻求公共救援、医疗及其他政府福利或者保险金的人的身份确认。在这些应用中,指纹识别系统将会取代或者补充许多大量使用照片和ID的系统。
上世纪90年代,指纹识别技术就在国内兴起,当时应用于刑侦领域,它可以提高公安机关破案率,同时节省了很多成本。但指纹识别技术在刑侦中属于“不知主体”的使用,“比对”需要通过大型机处理,价格和时间的成本都比较大。所以指纹识别常常只作为刑侦的辅助手段,应用不够广泛,市场份额极为有限。如今,指纹识别前景被广泛看好,民用市场兴起。
指纹识别技术的民用市场机会已经存在,那么是不是已经存在规模应用的时机了呢?这取决于指纹产品的消费意识、产品的稳定性和价格方面是不是可以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指纹识别技术能否在民用领域规模化应用,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受众足够的认知度,产品品质稳定和良好服务和保证,产品的利润足够大。
指纹产品的消费意识,这里主要指的是人们对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理解,这里的人们包括厂家、经销代理商、工程商和直接用户。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门禁需要用到指纹方面,80%以上都是直接用户的要求,而大部分的门禁厂家、经销代理商、工程商等中间商并不主动去推荐产品,这是指纹识别不能规模应用的大的问题,这就是消费意识低的体现。
产品的稳定性,要求指纹厂家具备对安防行业的较深刻了解,开发出的指纹产品必须是符合使用规范和满足大多数的要求以及服务的保证。产品价格非常重要,尤其在产品发展阶段。有的用户会表示,即使产品稳定,价格不合适一样不用!分析所得,走中端路线,扬长避短,发挥产品在市场终端的竞争优势,这才是在民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人脸识别:助力考勤进入面部识别年代
考勤管理是企业人力管理范畴中的一项,通过考勤工具,能了解到人员上班时间、人员姓名,出勤次数等信息,并以此作为人员绩效考核的一项依据。但由于考勤工具的一些功能局限,真正能实现完整的考勤记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人脸识别的发展,考勤管理得到技术升级。考勤机技术不断升级,市场发展策略同样需要升级。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商业性的人脸识别系统逐渐进入市场,但是,这些技术和系统离实用化都有一定距离,性能和准确率有待提高。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后,这一技术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容易隐蔽使用的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成为当今*和安全防范重要的手段之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