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县域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交汇点,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大局。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新时代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亟待持续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底座。
2024年12月24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沈阳市数据局、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2024)在沈阳市大东区拉开帷幕。论坛期间,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发布《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巩天啸对报告做了专门解读。这是中国信通院连续9年发布《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旨在持续透视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发展特征,挖掘百强县(市)、百强区工业发展的典型经验示范,形成引领带动效应。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共三篇,第一篇是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报告,系统剖析县(市)经济发展总体特征,勾勒工业百强县(市)发展图景;第二篇是市辖区工业经济发展报告,分析市辖区产业发展新担当,梳理工业百强区的发展新亮点;专题篇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年度洞察,呈现县(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
报告主要内容
1. 经济整体体量稳步提升,工业支柱作用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县(市)GDP总量从2012年的27.8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6.7万亿元,先后跨越了30万亿和40万亿台阶。工业经济拉动县(市)经济的支柱作用再度凸显。2012-2022年间,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52.5%下滑到2020年的40.2%,而后持续回升到2022年的42.6%。
2. 稳增长区域底座夯实,工业经济挑起大梁。工业百强县(市)以全国3.5%的县级行政区划数、6.5%的人口以及15.6%的规上工业企业数,贡献了全国10.2%的GDP、14.7%的工业增加值、13.8%的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超15%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工业百强县(市)中,92个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正增长,其中73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增速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为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稳增长的提供重要动力。
3. 东西部数量双双回升,群圈带动日益强化。2024年东部入围的县(市)数量有较大提升,合计达到71个,较上年增加3个;中部17个,较去年减少了4个;西部11个,较上年增加1个;东北地区1个。国家级城市群或经济区集聚了绝大多数百强县(市),天山北坡城市群再次有新县(市)入围,杭州、宁波、苏锡常等18个都市圈覆盖了六成的百强县(市),广州都市圈有新县(市)入围。
4. 苏浙引领地位再强化,东西省份亮点各异。百强县(市)分布于18个省(区、市),其中浙江和江苏的居于前列,分别入围25个和23个,合计占比近半数;山东的百强县(市)数量保持两位数水平,凸显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性势头;河北、广东、新疆、浙江的百强县(市)数量同比均增加1个。
5. 科创驱动力快步攀升,增厚新兴发展动能。研发投入规模持续攀升,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工业百强县(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合计达约3160亿元,占全国比重再次超10%,黄骅市、枝江市、长沙县等30个县(市)研发投入强度超3%。创新主体活跃度更高。工业百强县(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合计超3.3万家,占全国4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约8.4%,昆山市、长沙县、太仓市、胶州市等21个县(市)超500家。
6. 工业投资量稳并质升,对外开放承压而上。工业投资增速保持中高速水平。近九成百强县(市)中实现了工业投资的正增长,约65%的百强县(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3%),其中,长丰县、瓦房店市、安宁市等41个县(市)增速保持在20%以上,仍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量空间拓展地。投资结构向“新”优化。扬中市、常熟市、新昌县、靖江市、嵊州市等多个县(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超过了100亿元,广饶县、桓台县、醴陵市、溧阳市等县(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在30%以上。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承压推进。“走出去”有序布局全球产能,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县(市)通过“两国双园”、产能合作示范园、经贸合作区等形式的合作,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共赢纽带。“练内功”优化内部开放环境,县(市)除了融接互联互通通道之外,在跨境贸易创新、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提升营商服务水平等方面重点突破,持续增强外贸服务能力和外资吸聚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