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丙烷管网灭火系统详细介绍
七氟丙烷在常温下气态,无色无味、不导电、无腐蚀,无环保限制,大气存留期较短。灭火机理主要是中断燃烧链,灭火速度极快,这对抢救性保护精密电子设备及贵重物品是有利的。七氟丙烷的无毒性反应(NOAEL)浓度为9%,有毒性反应(LOAEL)浓度为10.5%,七氟丙烷的设计浓度一般小于10%,对人体安全。其特点具有良好的清洁性(在大气中汽化不留残渣),良好的气相电绝缘性及良好的适用于灭火系统使用的物理性能。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发达选用七氟丙烷替代哈龙灭火系统并取得成功
七氟丙烷灭火装置分为有管网和无管网(柜式)两种。其中,有管网系统又分为内贮压系统和外贮压系统,其主要区别为灭剂的传送距离不同。内贮压系统的传送距离一般不超过80米,外贮压系统的传送距离可达220米。
有管网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有管网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体灭火剂储存瓶平时放置在专用钢瓶间内,通过管网连接,在火灾发生时,将灭火剂由钢瓶间,输送到需要灭火的防护区内,通过喷头进行喷放灭火。
灭火系统使用方法:
系统的启动方式为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手动控制三种。一般情况下应使用手动控制,在保护区无人的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自动控制,当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不能执行时,应采用机械应急手动控制。
自动控制:将报警控制器上控制方式选择键拨到“自动”位置,灭火系统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当保护区域发生火情,火灾探测器发出火灾信号,报警控制器立即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灭火控制器接受到两个独立的火灾报警信号,发出联动指令,关闭联动设备,经过30 秒延时,发出灭火指令,打开与保护区域相应的电磁阀释放启动气体,启动气体通过启动管路打开相应的选择阀和容器阀释放灭火剂,实施灭火。
(电气)手动控制:将灭火控制器上控制方式选择键拨到“手动”位置,灭火系统处于手动控制状态。当一保护区域发生火情,可按下手动控制盒或控制器上启动按钮即可按规定程序启动灭火系统释放灭火剂,实施灭火。在自动控制状态,仍可实现(电气)手动控制。
机械应急手动控制:当一保护区域发生火情,灭火控制器不能发出灭火指令时,应立即通知所有人员撤离现场,关闭联动设备,然后拨出与保护区域相应的电磁阀上的安全卡套,压下圆头把手打开电磁阀,释放启动气体,即可打开相应的选择阀、容器阀、释放灭火剂,实施灭火。如果此时遇上电磁阀维修或启动钢瓶充换启动气体或其它原因不能开启相应的选择阀、容器阀时,应立即按下列程序操作:
a) 打开与保护区域相应的选择阀手柄;
b) 按下容器阀上的机械应急启动把手打开容器阀,释放灭火剂,实施灭火。
当发出火情警报,在延时时间内却发现有异常情况下不需启动灭火系统进行灭火时,可按下手动控制盒或控制器上的紧急停止按钮,即可停止灭火控制器灭火指令的发出。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流程:
·根据设计规范确定需设置气体灭火系统的房间,选定气体灭火剂类型。
·划分防护区及保护空间,选定系统形式,确认储瓶间位置。
·根据相关设计规范计算防护区的灭火设计用量,确定灭火剂储瓶的数量。
·确定储瓶间内的瓶组布局,校核储瓶间大小是否合适。
·计算防护区灭火剂输送主管路的平均流量,初定主管路的管径及喷头数量。
·根据防护区实际间隔情况均匀布置喷头及管路走向,尽量设置为均衡系统,初定各管段管径。
·根据设计规范上的管网计算方法,校核并修正管网布置及各管段管径直至满足规范要求,确定各喷头的规格。
·根据设计方案统计系统设备材料。
·对设计方案综合评估,必要时作优化调整。
系 统 设 计 说 明
1.设计依据:1.1 国家标准GB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1.2 国家标准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1.3 国家标准GB50166-9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1.4 国家标准GB50263-97《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1.5 广州兴进消防设备有限公司《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手册》。
2.设计范围: 低压室、变压器室、高压室共三个防护区设一套组合分配系统。
3.设计灭火方式: 此防护区采用全淹没灭火方式。
4.系统设计条件:
4.1 防护区海拔高度系数取1。
4.2 系统的设计温度为20℃。
4.3 灭火剂储存容器氮气增压压力采用二级(4.2+0.1MPa,表压,20℃)。
4.4 设计喷嘴出口压力不小于0.7MPa。
5.系统说明:
5.1 系统构成:本系统由高度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探测、控制系统、气体灭火系统设备及灭火剂输送管道组成。
5.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智能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智能型感温探测器、智能型气体灭火控制器、消防警铃、声光报警器、紧急启停按钮、放气指示灯及系统布线。
5.1.2 气体灭火系统设备包括灭火剂储存装置、电磁驱动装置、连接软管、集流管、安全阀、单向阀、选择阀、控制气管、瓶架、压力信号器、喷头。
5.1.3 灭火剂输送管道包括高压内外镀锌无缝钢管及管道部件。
5.2 系统具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
5.2.1 自动启动:气体灭火控制器设置在自动状态时,若某防护区发生有烟雾(或温度异常上升),该防护区的感烟(或感温)探测器动作并向气体灭火控制器送入一个火警信号,灭火控制器即进入单一火警状态,同时驱动消防警铃发出单一火灾警报信号,此时不会发出启动灭火系统的控制信号。随着该防护区火灾的蔓延,温度持续上升(或产生烟雾),另一回路的感温(或感烟)探测器动作,向灭火控制器送入另一个火警信号,灭火控制器立即确认发生火灾并发出复合火灾警报信号及联动信号(关闭送排风装置和防火阀、防火卷帘等)。经过设定时间的延时,灭火控制器输出信号启动灭火系统,灭火剂经输送管道施放到该防护区实施灭火。灭火控制器接收到压力信号器的反馈信号后显亮防护区门外的放气指示灯,避免人员误入。
气体灭火控制器可设置在手动状态下,在火灾发生时只发出火灾警报信号而不产生联动。
5.2.2 手动操作:在值班人员确认火警后,按下灭火控制器面板上或现场的"紧急启动"按钮可马上启动灭火系统。在灭火剂喷放前按下灭火控制器面板上或现场的"紧急停止"按钮,灭火系统将不会启动喷放。
5.2.3 当自动启动、手动启动均失效时,可进入气瓶间实施机械应急操作启动灭火系统。
火系统。
6.系统设计参数:
7. 设备安装:
7.1 火灾探测器吸顶安装,声光报警器、放气指示灯分别装于防护区门内、外的正上方。线路采用 ZR-BV1.5mm穿镀锌线管敷设,线管保证接地良好。
7.2 灭火剂输送管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8136《无缝钢管》的规定,并应进行内外表面镀锌防腐 处理。管道沿梁底吊架固定,安装完毕后其外表面涂红色油漆。喷头垂直地面安装,其高度根 据吊顶高度而定。
7.3 设备布置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平面布置图”及“管网系统平面布置图”。
7.4 系统的安装施工应符合GB50166-9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验收规范》及GB50263-97a《气体灭 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8.联动要求:
各防护区的手动/自动工作状态信号、火警信号和气体施放信号,要送到消防中心 的联动控制柜,并使系统能在喷放灭火剂之前关闭防护区内的空调、通风机及通风管道中的防火阀等设备。
报 警 系 统 设 计 说 明
一、报警系统技术规范
1、依据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2、气体灭火控制器:防护区采用一台二区控制器。
3、声光报警器宜安装在工作人员看到和听到的地方。以便火灾报警时人员及时撤离。离地高度2.5m。
4、区域启动/停止盒安装在防护区门外,离地高度1.3~1.5m,工作人员便于操作及明显处。
5、放气指示灯应安装在防护区门外正上方0.2m处。
6、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0.5m,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7、气体灭火控制器应放在值班室或消费控制中心等经常有人值守的场所。控制器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落地安装时,其底宜高出地坪0.1~0.2m,其 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8、绝缘导线应采用1mm 多股双绞铜芯阻燃电线。
9、所有布线应采取穿金属管保护,并宜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当采用明敷时,应对金属管 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10、引入控制器的主电源线应直接与消防电源相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
11、烟、温感共用-24V线,否则多放一根线;若警铃、转换器、放气指示灯共用-24V线,可少 放两根线;声光报警器与放气指示灯较近时可共用-24V线。
12、由气体灭火控制器接到消防控制中心的线数,必须根据消防控制中心的实际需要而定。
13、气体灭火控制器应能将火灾报警信号、喷放动作信号及故障报警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中心。14、其它未说明事项,应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验收规范》的有关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