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企业百科 产品百科 技术百科 人物百科

10/350 作为 I 级测试波形的由来 我有新说法
1750 1

摘要编辑区域

  近日,有防雷技术人员拟开展一项试验,以研究接地电阻大小对雷电波形的影响等课题。本期转发孙涌发表在“优测实验室”上的译文,以供大家在理解雷电试验波形时参考。

  本文以Dion Neri 和Bruce Glushakow 所著的白皮书为基础,该白皮书经IEEE审核后被确定为学术理论性文件。

  译者认为:对于I级波形测试,IEC与IEEE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结果以美国标准IEEE为主,不承认I级波形,继续使用8/20波形。而我们国家以IEC为主,100%执行等同翻译,GB标准没有大的创新与立场!如果对任何一个创新或提议,首先问的一句是欧洲人认可吗?这是技术界的悲哀!我们应当用实践做基础形成自己的标准性!

1一、I级测试波形由来

  在1995年以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8/20 波形测试浪涌保护器,“国际电气规范”(IEC)也采用相同的做法。但此后,在IEC 61643标准文件中,却对安装在建筑物进线处的浪涌保护器引入了新的“配电系统I级防护”测试方案。为了适应IEC61643对冲击脉冲电流(Iimp)的要求,测试机构不得不将测试波形改为10/350。而这一变化的所谓“理论基础”是:10/350的波形更接近于直接雷击的波形参数,因此,在对此类进行浪涌保护器(IEC称SPD)的有效性测试时采用10/350波形比8/20波形更合适。

  然而,在经过大量可靠的实践跟踪调查之后,IEEE认为对测试方案做出类似的改动根本不具备充分的理由,因此仍然坚持采用8/20波形。但在现实中,IEC引入的“配电系统I级防护”测试新方案却在浪涌保护器市场上造成了混乱:在某些欧洲生产商的鼓动下,“配电系统I级浪涌保护器” 在设计、生产上按照10/350测试脉冲为参考,采用真空管作为防护元件,并宣称该种保护器成为所谓“主流”。他们依据很简单:“直接雷击的波形只能用10/350波形的脉冲进行模仿,8/20波形的测试规范就不足以起到防护直接雷击的作用。”

2二、波形采用争议

  我们讨论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之前,先看看这样一些事实:

  1.按8/20设计的浪涌保护器的具有可靠性

  多年来,在所有采用ANSI/IEEE标准测试的低压浪涌保护器的市场上,至今没有,也没有必要设计出浪涌能力在2500kA的保护器。其原因在于:

  (1)多年现实的应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雷电现象恶劣的地方,浪涌能力在8/20波形400kA的保护器所具有的防护水平,对付*恶劣的直接雷击事件都已经绰绰有余。

  (2)在世界范围内,采用8/20测试波形的保护器在保护敏感电子设备免遭直接雷击的打击时所表现出的性能一直非常稳定可靠。

  2.IEC内部对10/350波形也存在争议

  1995年,10/350测试波形首先出现在IEC 61312-1 标准文件中。但在此前后,IEC内部对是否采用10/350波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反对意见随着人们对直击雷认识的提高,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高。

  在1995年召开的TC 81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多方游说,18个选举国家中的14个对10/350测试波形议案投了赞成票,并通过议案。2000年,在对“IEC 61312-3:2000”修改案进行投票时,19个选举国家中投赞成票的国家减少为13个。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到2000年,在IEC内部有近1/3的国家对10/350测试波形持反对态度。

3三、IEEE 对直击雷研究

  IEEE的评估审查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0/350波形是谁首先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IEC 61643-1号文件有关雷电电流的参数的确定依据仅仅只是凭借于1975年和1980年发表在国际电气杂志上的两篇文章。现在,我们就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分析。

  (2)在决定浪涌保护器的测试波形时,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技术数据为依据?

  1975年文章,IEC 61312-1文件的制定者们认为:只要他们考虑到了那些出现虽然机率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阳性雷击 (first positive stroke)”,就可以确保“安全”。但对于这样的结论,连1975年文章的作者K·Berger自己都认为是片面的。

  从事雷电研究的瑞士电气工程师K·Berger在国际电气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直击雷的电流波形近似10/350波形。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得出该结论的关键因素:雷击采集地点:位于瑞士Lugano湖边附近的San Salvatore山上的一所雷电监测站。

  问题1:将高塔引雷造成的回击雷当成直击雷

  K·Berger文章中所提到的 阳性云—地闪电 的探测地点是位于有高塔的山顶上,这和位于山顶的没有高塔的其它建筑的雷电情况不同。有高塔的山顶建筑会引雷。事实上,在K·Berger探测到的所有闪电中,除一次例外,其余的闪电的构成都是先由高塔向上引雷,然后是向下的雷击。而的IEC 61312-1文件却以此为依据,将这种山顶高塔回击雷当作所谓“占自然雷击10%的阳性直击雷”。然而在现实环境中,高塔引雷所引发的回雷击事件在所有雷击事件中的比例还远不到1%。

  IEC 61312-1文件的制定者们以K·Berger的研究结果为依据,把阳性的回击雷(positive returnstrokes) 看作是阳性直击雷,并得出结论:“阳性雷击”的电流峰值Ipeak比阴性的雷击要高得多。但这种认识却是值得怀疑的,依据如下:

  20世纪末,“美国国家雷电探测网NLDN”对6千万次闪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阳性或阴性的云—地高峰值电流闪电(LPCCG)占其中的146万次,比例为2.46%。而对于所有Imax>75kA的闪电,阴性云—地高峰值电流闪电在数量上大大超过阳性云—地高峰值电流闪电。由此可见,IEC有关阴性雷和阳性雷电流大小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问题2:对阳性回击闪电的波形和阴性闪电的波形的理解

  IEC 61312-1文件认为,阳性回击闪电的波形和阴性闪电的波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然而,“美国国家雷电探测网NLDN”的研究却证明这两种波形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的。

  1980年文章,国际电气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雷击事件的电流波形近似10/350波形。IEC再次接受了文章的观点。但在国际范围内,包括欧洲其它的机构,对此种观点并没有表示赞成。例如总部位于法国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大型配电系统国际理事会(CIGRE)”的专家们就对此持反对态度,其双语杂志《Electra》也拒绝刊登任何支持类似观点的学术文章。

  (3)10/350波形和直接雷击的相似性到底有多少?

  在现阶段可靠的依据就是实际应用效果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的结果。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明以下的事实是值得信赖的:

  (1)2001年,“高压电气工程”的作者J·R·Lucas 在其文章中提出,在计算雷电浪涌时,回击雷过程中出现的高电流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电流的波形可以表示为:

  其中波前时间为0.5~10微秒,波尾时间为30~200微秒。

  但通常来说,雷击电流波形的波前时间应为6微秒,波尾时间为25微秒(即6/25)。

  (2)韩国电力公司进行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他们所监测到的雷击中,95%的半峰时间不到22微秒,而平均峰值时间为10.82微秒。

  (3)1977年,在日本举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平均半峰时间为40微秒。

  (4)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 经研究提出:“回击雷的峰值电流的变化范围在5~200kA,而半峰时间的变化范围在20~50微秒。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看出:除了回击雷这一例外(0.5~10 / 30~200),大多数直击雷的比较接近8/20波形。

4四、IEEE采用直击雷测试波形

  在对雷电浪涌环境,测试波形及测试程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IEEE终确定应用于浪涌保护器测试的波形,并在IEEE C62.41.2-2002标准文件中推荐采用:

  (1)配电系统C,B类:1.2/50 ~ 8/20 混合波,前者用于电压测试,后者用于电流冲击测试。

  (2)配电系统A类:100kHz 环波(模拟低幅瞬态电压和电磁射频干扰)

  IEEE 有关雷电浪涌防护的标准文件包括C62.45-2002,C62.41.1-2002及C62.41.2-2002,技术材料总共292页。按照IEEE标准设计生产的浪涌保护器广泛应用在世界上电子设备敏感,数量密集的地方,实际应用效果在世界范围长期得到肯定。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深圳国安时代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编辑区域


相关产品RElATED PRODU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