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讲解土壤重金属检测仪原理
  •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检测仪 ,检测仪,金属检测仪 ,土壤检测仪,*检测仪
  • 资料类型:jpg
  • 上传时间:2015-04-16
  • 上传人:北京同德创业科技有限公司 进入展台
  • 下载次数:288
  • 需要积分:0

点击此处下载资料

资料简介

  土壤重金属检测仪型号:JNZJS
  
  食品、土壤、水质逐渐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甚至有些人直接用工业废水浇灌庄稼,造成土壤耕作层内的镉、铜、砷、铬、汞、镍、铁、铝、锌、锰、铜等重金属大量富积、积累,特别是城市郊区现象更为严重;加上大量使用无机化学农药等致使蔬菜和鱼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标的情况,不断在人体内积累,导致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发生,国内已发生多起重金属集体中毒事件,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重金属测定方法测定速度慢、步骤繁琐且仪器昂贵。基于这种形势,我们开发出了重金属快速测定方法,可对蔬菜、食品、土壤、有机肥、烟叶等样品中的铅、砷、铬、镉、汞等进行快速联合测定。
  
  一、检测原理:
  
  (一)样品经消化后,所有形态的重金属(包括砷、铅、镉、铬、汞、镍、铁、铝、锌、锰、铜等)都转化为离子型态,加入相关检测试剂后显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颜色的深浅与重金属的含量呈比例关系,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再通过仪器进行测定得出含量值,与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允许*的标准进行比较,来判断蔬菜样品重金属含量。
  
  (二)各项重金属的检测原理及采用标准
  
  1、重金属砷的检测原理及采用标准采用国家标准(GB/T5009.11-2003)硼氢化物还原比色法,即样品经消化后,加入碘化钾-硫脲并加热,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在酸性条件下硼氢化钾将三价砷还原为负三价,形成导入吸收液中呈黄色,经仪器检测得出砷含量。
  
  2、重金属铅的检测原理及采用标准采用国家标准(GB/T5009.12-2003)二硫腙比色法,即样品经消化后,在弱碱性条件下,铅离子与二硫腙生成红色络合物,溶于三氯甲烷后,比色测定。
  
  3、重金属铬的检测原理及采用标准样品经消化后,在二价锰存在条件下,铬离子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六价铬含量呈正比,比色测定可得出铬含量。
  
  4、重金属镉的检测原理及采用标准采用国家标准(GB/T5009.15-2003)比色法,即样品经消化后,在碱性条件下,镉离子与6-溴苯丙噻唑偶氮萘酚生成红色络合物,溶于三氯甲烷后,比色测定。
  
  5、重金属汞的检测原理及采用标准采用国家标准(GB/T5009.17-2003)二硫腙比色法,即样品经消化后,在酸性条件下,汞离子与二硫腙生成橙红色络合物,溶于三氯甲烷后,比色测定。
  
  二、检测流程
  
  详见使用说明书
  
  三、仪器技术指标
  
  1、仪器透射比准确度≥±0.4%
  
  2、仪器重复性≤±0.3%
  
  3、仪器稳定性≤0.003A/5分钟(仪器预热20分钟后)
  
  4、仪器功耗≤5W
  
  5、电源AC220V/50Hz或DC12V
  
  6、结果输出内置热敏打印机可自动打印出检测结果,方便直观。
  
  四、仪器测定项目
  
  1、仪器测定项目
  
  测定土壤、肥料、食品、蔬菜、水果中重金属(铅、砷、铬、镉、汞、铁、锌、锰、铜)。
  
  2、仪器扩展测试项目
  
  仪器可以扩展测定土壤、肥料养分含量。
  
  五、仪器测试特点
  
  1、性能可靠,工作稳定性均优于国家标准JJG79-90标准5--6倍,重复性达到光栅类分光光度计指标,采用微处理器技术,单片机控制,触摸按键,操作简便。
  
  2、重金属测试采用联合消化和分项测试技术,简化测试流程,减少测试时间,大大提高测试效率,提高测试精度。
  
  3、扩展性强,该仪不仅可以于重金属的检测还可以扩展测定土壤、肥料、植株中养分的测试(JN-ZJS型),一机多用。
  
  4、集药,器,仪于一体,相当于一个小型实验室,两个铝合金箱体,易于携带,便于现场测试,流动服务。适于基层检测部门对含有重金属污染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进行筛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