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品

  • 行业产品

济宁鲁科检测器材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济宁鲁科检测器材有限公司>技术文章>放射性防护知识核辐射检测分析

经营模式:经销商

商铺产品:1条

所在地区:山东济宁市

联系人:薛建祥 (销售经理)

技术文章

放射性防护知识核辐射检测分析

阅读:7377发布时间:2011-8-2

        由于人体组织在受到射线照射时,能发生电离,当照射剂量低于一定数值时,射线对人体没有伤害,如果人体受到射线的过量照射,便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对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放射性物质或射线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人体接受来自内外照射的剂量。

        防止放射性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缩短接触时间,增大距离、屏蔽、遥控、机械化操作及个人防护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减少对人体的照射剂量。对从事放射性作业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场所,作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有关安全卫生防护知识的教育与训练,建立健全卫生防护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危险信号、色标和报警设施等。

        1.控制辐射源法
        一方面降低辐射源自身的辐射强度,另一方面采用封闭型辐射源。使用封闭型辐射源时,建筑物应符合以下特殊要求:

        (1)地点选择
        一个较强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n×1013Bq量级的60Co相当的源,一般必须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建筑物内。中等强度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1013Bq以上的60Co相当的源,可设在建筑物一端的底层或地下室。但都应尽量避免建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居民的生活区,这样可以减少正常情况下和事故时受到照射的各类人员的总剂量即集体剂量(man·Sv)。

        (2)屏蔽
        一个放射性工作场所的设计,除了要保证工作人员自身所受剂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以外,还必须保证相邻地区人员所受的剂量也不超过相应的规定。特别是上下左右前后均有人工作或居住时,必须满足相应的辐射安全标准。这就是说,在计算各方向所需的屏蔽厚度时,首先要确定屏蔽以后各方向的容许照射量率,这个容许的照射量率就是对在这个方向邻近地区工作和生活人员的防护标准。但是,有时这个标准,还要根据很多因素,例如相邻场所的使用情况及人员存在因子等综合考虑确定。有时天顶方向虽然无人居住或工作,但是强的γ射线束和中子辐射束穿过天顶后在空气中也会散射到地面上,造成此地面上辐射剂量超过相应标准。经验告诉我们,有时空气散射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离1.25米高的墙壁30厘米处的地面上放着3.7×1012Bq的60Co源,其散射辐射使离该墙另一侧的2米处一点地面上,产生的照射量率约为100毫伦/时。一个高约4米的照射室,当顶上的照射量率为1000微伦/秒时,在照射室外离照射室约3米处的地面上,其照射量率可达1微伦/秒左右。这些都是空气散射的结果。

        辐照室一般是由样品照射室和操纵室组成的。照射室和操纵室之间由迷宫相连。迷宫是一种旨在减少辐照室入口处照射量率的防护结构。一般迷宫每节有2米长。迷宫拐弯次数和墙厚要根据辐射源大小确定,通常有2~3个拐弯就够了。透射的剂量贡献可按前面所述方法计算。迷宫内散射辐射的剂量贡献,可以粗略地估计为行进方向每改变一次就损失99%(仅指散射)。入口处的照射量率应降至2.5毫伦/时以下。

        不工作时的辐射源,一般都存放在地下土井(另加屏蔽容器)或水井中。不会溶解的固体放射性物质,和封装严密的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用水井存放。照射不怕水泡的样品,也可以直接在水中操作,它的优点是易于观察以及在诸如改变几何位置等过程中样品连续受到照射。一般水深3米以上,即能满足中等强度辐射源的屏蔽要求。井壁要能防止渗水,并有较好的去污性质。水应定期更换,换前要测定水中放射性活度,符合排放标准的可作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水中有放射性污染时,从水中拿出的样品或别的工具(如水下照明行灯等),未经去污前都不能随便乱放,以免造成辐照室污染。水的pH值要严格控制,以防止对建筑材料和源的包装容器的腐蚀。水下照明可用水下白炽灯。

        (3)监测设施

        为了避免误入辐照室发生严重的照射事故,一般规定对活度大于1013Bq的60Co辐射源,使用时必须设有远距离的控制和观察设备及报警指示,必要时应设置连锁装置。通常用的远距离控制装置,是由钢丝绳、滑轮和绞车组成的传动结构;不需要经常升降的,可以用手动绞车。操纵时要小心,对有关传动的部分应经常上油,严防钢丝绳被卡住。辐射源所处位置可以从刻度盘上读出,也可以用潜望镜、反射镜或窥视窗直接观察。窥视窗一般用铅玻璃,其厚度应经过计算确定,并留有足够安全系数。报警指示可用声、光讯号,当辐射源在辐照室照射样品时,要在辐照室入口处给出红灯或音响讯号。在水下操作的辐照装置,水面必须有连续的辐射报警仪。一切监控指示装置,都必须经常检查,以保证正常运行。
                                          
        如果辐照场在室外,周围必须划出禁区,用铁丝网或围墙圈出一定范围,不经同意不得有任何人进入。圈界上要有明显的辐射危险标志。禁区的范围根据辐射源的强度确定,禁区外的剂量当量率不应超过相邻地区的标准。室外使用辐射源,更应加强管理,严防丢失。

        2.时间控制法

        即缩短接触时间,从事或接触放射线工作时,人体受到的外照射的累计剂量同暴露时间成正此,也就是受射线照射的时间越长,接受的累计剂量越大。为了减少工作人员受照射的剂量,应缩短工作时间,禁止在有射线辐射场所作不必要的停留,工作需要时接近放射源,工作完毕就立即离开,在剂量较大的情况下工作,尤其在防护条件较差的条件下工作,为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分批轮流操作的办法,以免长时间受照射而超过容许剂量。

        3.距离控制法

        即加大操作距离与实行遥控。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式中I1——距放射源距离为d1时的辐射强度;
I2——距放射源距离为d2时的辐射强度。
它也表示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率(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3.7×107Bq的钴源在距其10厘米处,所产生的y射线剂量率同3.7×109Bq的钴源,在距其1米处的剂量率相等。因此,采取加大操作距离、实行遥控操作的办法可以达到防护的目的。在倒装放射源时,由于剂量较大,可采用长臂夹钳,使人体离放射源尽可能远,以减少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

        4.屏蔽防护法

        在从事放射性作业,处理放射源及储藏放射性物质的场所,采取屏蔽的方法是减少或消除放射危害的重要措施。屏蔽防护中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屏蔽材料的选择、屏蔽体厚度的计算和屏蔽体结构的确定。

        各种射线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形式是有区别的。所以,选择屏蔽材料时也要注意这些差别。材料选择不当,不但在经济上造成浪费,有时还会在屏蔽效果上适得其反。例如,要屏蔽β射线,必须先用轻材料,然后视情况再附加重物质防护。如将其次序颠倒,因β射线在重物质中比在轻物质中能产生更多的轫致辐射,就会形成一个相当大的γ辐射场。各类射线的屏蔽材料选择原则列于表1-4-2。

                              表1-4-2 屏蔽材料的选择原则

射线种类
与物质作用的主要形式
屏蔽材料种类
屏蔽材料举例
α
β
γ
中子
电离和激发
电离和激发,轫致辐射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吸收
一般物质
轻物质+重物质
重物质
轻物质
一张纸
铝或有机玻璃+铁
铅、铁、普通混凝土
水,石蜡

        在选择和使用屏蔽材料时,除了应考虑达到屏蔽目的外。还必须注意到其它一些因素,例如材料的经济价值和易得程度,屏蔽体容许占的空间大小、支持物能否承受、屏蔽材料的结构强度,以及吸收辐射后是否会产生感生放射性或其它毒性物质等。
 
        粒子在物质中运动时的比电离(单位射程上的能量损失)是很高的,因此在任何物质中的射程都很短。如一个5MeV的α粒子(大部分α粒子的能量在4~9 MeV范围)的射程,在空气中大约是3.5cm,在普通纸张中约是40μm,而在铝材中只有23μm,可见一层很薄的材料就可以将它*阻止住。因此,对α粒子的外照防护很简单,例如稍远一点(大于5cm),或源外包一层纸等即可。
        人体表皮上无生命的角质层部分,平均厚度大约是7毫克/厘米2,即直线深度约70微米。在表皮上能量小于7.5兆电子伏的α粒子,它没有到达有生命活动的深度时,就被*阻止住了。因此,在考虑外照射防护时,对α粒子一般不须采取任何屏蔽措施。例如,放射α粒子的放射性物质污染手时,不必担心α粒子对手的外照射,只须防止手上的污染物转移到体内就行了。
 
        屏蔽γ射线常用铅、铁、水泥、砖,石等,屏蔽β射线常用有机玻璃、铝板等。
 
        弱β放射物质,如14C、35S和3H,可不必屏蔽,强β放射物质如35P、则要以1厘米厚的塑胶或玻璃板遮蔽,当发生源发生相当量的二次x射线时,便需要用铅遮蔽。
γ射线和X射线的放射源要在有铅或混凝土屏蔽的条件下储存,屏蔽厚度根据放射源的放射强度和需减弱的程度而定。射线穿过屏蔽层后的辐射强度(I) 计算式为:I = I0e-μd,其中 I0为射线穿过屏蔽层前的辐射强度;μ为线性减弱系数,原子序数大的物质μ大; d为防护屏厚度,厘米。
 
        水、石蜡、或其他含大量氢分子的物质,对遮蔽中子放射体有效,若屏蔽的用量少时也可使用镉板。遮蔽中子可能产生二次γ射线,在计算屏蔽厚度时,应予考虑。
放射性同位素仪表的放射源,都是放在铅罐内(γ源)或铅盒中(β源),铅罐或铅盒的厚度,是根据防护要求来设计的,仪表不工作时,射线出口都有塞子或挡片盖住,仪表工作时,只有一束射线射到被测物上,一般在距放射源1米以外的四周,设置探测器的防护板,工作人员在其后面每天工作八小时也无伤害。
 
(1)防护γ射线的屏蔽厚度
防护释放γ射线的放射性物质所需要的屏蔽厚度可按表1-4-3计算。其中,能量以百万电子伏表示;活性以3.7×104Bq(微居里)、3.7×107Bq(毫居里)表示;危险区以厘米或米表示。
计算表分为a、b、c、d四部分:a为基本数;b为危险区域修正值;c为工作时间修正值;d为由铅改换成防护材料的修正值。计算所需屏蔽厚度=(a值  + b值  + c值)×d 值,例如,设防护0.5×3.7×1010Bq的放射性物质,该物质在50厘米内能放出1.8MeV γ射线,求每天工作4小时所需铁屏蔽的厚度:屏蔽厚度= [8.60 +2.77 + (-l.39)]×1.43 =14.3厘米(铁)。
 
(2)防护β射线屏蔽的厚度(可按表1-4-4查取)
1-4-3   γ射线屏蔽厚度计算表

放射活性
×3.7×1010Bq
(a)
放射能量MeV
0.2
0.5
0.8
1.0
1.5
2.0
2.5
3.0
4.0
 
0.01
0.02
0.05
0.1
0.2
0.5
1
2
6
10
20
50
100
-0.14
-0.09
-0.01
+0.06
+0.10
+O.17
+0.23
+0.28
+0.36
+0.41
+0.47
+0.54
+0.60
-0.36
O
+0.47
+0.82
+1.17
+1.64
+1.99
+2.35
+2.81
+3.17
+3.52
+3.99
+4.34
-0.27
+0.41
+1.31
+1.99
+2.67
+3.57
+4.25
+4.93
+5.82
+6.50
+7.18
+8.08
+8.76
-0.11
+0.76
+1.90
+2.77
+3.63
+4.78
+5.65
+6.52
+7.66
+8.52
+9.39
+10.54
+11.40
+0.37
+1.57
+3.15
+4.34
+5.54
+7.12
+8.31
+9.51
+11.09
+12.28
+13.48
+15.06
+16.25
+0.78
+2.16
+4.00
+5.38
+6.77
+8.60
+9.99
+11.37
+13.21
+14.59
+15.98
+17.81
+19.20
+1.15
+2.63
+4.57
+6.05
+7.52
+9.47
+10.95
+12.42
+14.37
+15.85
+17.32
+19.27
+20.75
+1.4
+2.91
+4.99
+6.41
+7.92
+9.91
+11.41
+12.92
+14.91
+16.42
+17.92
+19.92
+21.43
+1.70
+3.21
+5.20
+6.71
+8.21
+10.21
+11.71
+13.22
+15.21
+16.72
+18.23
+20.22
+21.72
 
危险区域(b)
 
0.20
0.50
1
2
5
10
+0.26
+0.11
0.00
-0.11
-0.26
-0.37
+1.64
+0.71
0.00
-0.71
-1.64
-2.35
+3.16
+1.36
0.00
-1.36
-3.16
-4.52
+4.02
+1.73
0.00
-1.73
-4.02
-5.76
+5.55
+2.39
0.00
-2.39
-5.55
-7.94
+6.44
+2.77
0.00
-2.77
-6.44
-9.21
+6.85
+2.95
0.00
-2.95
-6.85
-9.80
+7.00
+3.01
0.00
-3.01
-7.00
-10.01
+7.00
+3.01
0.00
-3.01
-7.00
10.01
 
工作时间(c)
时/天
 
1
2
4
8
24
-0.17
-0.11
-0.06
0.00
+0.09
-1.06
-O.71
-0.35
0.00
+0.56
-2.04
-1.36
-0.68
0.00
+1.08
-2.60
-1.73
-0.87
0.00
+1.37
-3.59
-2.39
-1.20
0.00
+1.89
-4.16
-2.77
-1.39
0.00
+2.20
-4.42
-2.95
-1.47
0.00
+2.34
-4.52
-3.01
-1.51
0.00
+2.39
-4.52
-3.01
-1.51
0.00
+2.39
 
屏蔽物(d)
 
1.00
8.80
41.67
106.84
1.00
2.88
9.80
21.54
1.00
1.96
6.18
13.42
1.00
1.74
5.33
11.59
1.00
1.49
4.83
10.36
1.00
1.43
5.00
11.11
1.00
1.47
5.28
11.19
1.00
1.48
5.68
12.11
1.00
1.59
6.39
12.78
 

                                 1-4-4  防护β射线屏蔽的厚度,厘米
E,兆电子伏
空气
0.05
0.10
0.50
1.00
1.50
2.00
3.00
5.00
10.00
20.00
2.91
10.10
119
306
494
710
1100
1900
3900
7800
0.0046
0.016
0.187
0.48
0.78
1.11
1.74
2.98
6.08
12.3
0.00144
0.0050
0.0593
0.152
0.247
0.351
0.550
0.942
1.92
3.90

(3)中子的屏蔽
对中子的外照射防护,主要是对快中子的屏蔽。中子在物质中的减弱过程,基本上与γ射线相似,也遵循指数规律。
 
在中子辐射的防护中,对γ射线的防护也是必须注意的。如加速器和某些同位素中子源,都伴随着有很强的γ辐射,226Ra-Be,124Sb-Be中子源等的γ照射量率甚至会超过中子产生的剂量当量率;此外,中子被吸收后也伴随产生很强的γ射线。所以,在设计和计算对中子防护时,有时还必须考虑对γ射线的屏蔽。混凝土中既含有水的成分,适用于中子屏蔽,又含有重物质,适用于γ屏蔽,且价廉易得又较坚固,可做成任意形状或大小,所以在中子防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屏蔽材料的结构形式
屏蔽材料可以做成固定型和可移动式(非固定型)两大类。所有屏蔽材料的结构形式,首先是要做到减少泄漏辐射,然后才考虑满足使用上的其它要求。对于固定型,在设计施工中就应予以周密考虑。对于非固定型,要考虑简单易制和易于拆装搬运等。构件的任何一面必须尽量避免与射线束方向平行。
 
一个较强的辐射场,有时很小的一束泄漏辐射也可以在某一立体角内造成很强的照射,特别是当这个区域正是工作人员经常停留或经过的地方时,危险性就更大了。其次,因屏蔽材料质量上的问题,例如有小孔,裂口或砂眼等,也会出现某一小区域内照射量率增高的情况。为了避免意外辐射的存在,消除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不能容许的照射,凡属一切屏蔽措施,都必须在投入正式使用之前作出安全卫生评价。此外,由于人们接触辐射源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因此时间、距离和屏蔽这三种防护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5.加强通风防尘法
空气在受到γ射线照射后,有辐照分解现象,其主要产物是臭氧(O3),它的毒性zui高。臭氧能造成眼鼻喉刺痛,轻者咳嗽、头痛、胸闷,重者肺水肿和肺炎。当臭氧在空气中所含重量百分比高于9.2×10-4%时,会使人明显中毒。臭氧在工作场所空气中zui大容许浓度为0.3毫克/米3,这样的浓度人们嗅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甚至比它更低一些也可以感觉出来。
 
一般情况下,辐照室新鲜空气的输入量可以按10克镭当量γ射线源每小时需要1立方米的新鲜空气计算。当需要在样品照射室工作时,应在辐射源停止工作,即辐射源放入井或屏蔽容器中并再继续通风10~20分钟后,才可以进入。对中等强度的辐射源,所需要风量不大,所以通常在屋檐下加个轴流风机就能满足要求。风机和风管的布置要防止有大量射线束泄漏的可能,结构上不能使管道直径很大,并要求做成斜筒式,以减少直射而出的射线。风机是用来排风的,进风口就是迷宫的入口处。
 
工作人员在照射室内可通过设在迷宫的反射镜观察照射室内放射源工作情况。源由钢丝绳系住,钢丝绳用导向滑轮变向和定位。源的上升或落下,用的是手摇和电动两用蜗轮蜗杆卷扬机。经过变速,从井底贮存位置提升到井上工作位置。落下时用转换开关变换电机旋转方向,用接触器控制电机,使辐射源到达照射位置或落到井底时,电动机即自动停车。
 
辐射剂量有连续监测和报警设备,辐射源与安全门之间的连锁装置,一般无特殊要求,但必须可靠。
 
6.辐射个体防护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由超过允许剂量的放射线作用于机体而发生的。放射危害分为外照射危害和内照射危害。外照射危害是放射线由体外穿入机体而造成的伤害,x射线、γ射线、β粒子和中子都能造成外照射危害。内照射危害是由于吞食、吸入、接触放射性物质,或通过受伤的皮肤直接侵入人体内而造成的。
 
辐射个体防护就是根据放射线与人体的作用方式和途径进行的。防止外照射的个体防护措施就是对人体采用屏蔽包裹,阻挡放射线由体外穿入人体。防止内照射的个体防护措施就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在任何可能有放射性污染或危险的场所,都必须穿工作服,戴胶皮手套、穿鞋套、戴面罩和目镜,在有吸入放射性粒子危险的场所,要携带氧气呼吸器。在发生意外事故而导致大量放射污染或可能被多种途径污染时,可穿供给空气的衣套。
 
1)外照射危害防护
◆护目镜
为了进行眼睛的防护,采用配带护目镜的方法。防x射线护目镜采用铅制玻璃镜片,这种镜片是在一般玻璃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铅制成。利用铅对x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对眼睛进行保护。
 
对于其它类型的非电离辐射线的护目镜的种类较多,主要用以防止在生产中的有害红外线,耀眼的可见光和紫外线进入眼部,以及防止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强光、紫外线、红外线和金属飞屑对面部的伤害。其镜片主要有吸收式、反射式,吸收—反射式、光化学反应式和光电式等种类。吸收式的可将有害辐射线吸收,使之不能进入眼内,反射式的可将有害辐射线反射掉。吸收—反射式的则同时有以上两种作用。在吸收式镜片上采用镀膜法镀上膜层即成为吸收—反射式镜片,这种镜片可以避免吸收式护目镜若使用时间较长将导致温度升高的缺点。光化学反应式镜片是在炼制硅玻璃时注入卤化物(如卤化银)而制成。将这种玻璃暴露在辐射能下,会发生光密度或颜色的可逆性变化,变色眼镜片就属于此种镜片。光化学反应式镜片目前还未应用于工业护目镜,其主要原因是变色速度慢。在工业上,镜片的变色速度高于人眼的反应速度(0.3秒)时才有实用价值。光电式镜片是用透明度可变的陶瓷材料或电效应液晶等制成,它是用光电池接受强光信号,再通过光电控制器,促使液晶改变颜色,吸收强光,若没有强光时液晶恢复原来的排列状态,镜片变成无色透明,这种镜片大有发展前途,国外已将这种镜片广泛应用于护目镜的制造上。
 
为防止激光对眼睛的伤害,激光作业人员必须戴*。*的种类很多,按其防护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反射型。利用反射材料把入射激光反射掉。②吸收型。利用吸收材料吸收入射激光。③反射—吸收型。是采用对激光既能吸收又能反射的材料制成,因此这种护目镜具有工作波段范围宽又不降低能见度的优点。④爆炸型。这种护目镜的特点是,在镜上涂上一层厚度约为千分之几厘米的可爆药物,当入射激光强度达到预定的允许值时能迅速引爆,从而起到遮蔽激光的作用。⑤光化学反应型。在两层镜片之间注入一种具有光色互变效应的透明液状化学药物,当入射激光强度超过允许值时,此种化学药物能迅速反应,产生可吸收入射光的颜色,颜色的深浅程度随入射光强和波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现有材料的光化学反应速度仍然较慢,一般仅达到微秒级的水平。⑥光电型。在两层偏振光片之间夹一块铁电陶瓷片,当入射光强超过允许值时,光电二极管通过控制电路将电压加在陶瓷片上,使陶瓷片由透光转变为不透光,总的转换时间为50微秒。美国已研制成这种护目镜,经试用其性能较为稳定。⑦微晶玻璃。将卤化物晶粒注入硅玻璃中生长而成,或将具有三能态吸收特性的有机溶液注入塑料压缩而成,它的吸收光谱很宽,可以从近紫外区,可见光区直到近红外区.反应时间zui快的是10毫微秒,恢复时间zui快的在毫秒数量级。
 
护目镜宽窄和大小要恰好适合使用者要求,对护目镜要进行经常的检查和保养。护目镜要表面光滑,以免操作人员戴用时感到视物不清、头晕,影响视力,镜架要圆滑,不可造成擦伤或有压迫感。镜片与镜架衔接要牢固。护目镜一定要按出厂时标明的遮光编号或使用说明书使用,切勿用错。
 
防护面罩与护目镜的作用类似,其防护面积较大。
◆防护手套
                                 
一般情况下,医用乳胶手套和塑料手套都能满足操作放射性物质的要求。尺寸型号要选择合适,太大时会使操作不方便。手套在穿戴前应仔细检查,破裂或有小孔的不能使用。脱下手套时应将污染面翻向里,要特别注意不要污染手和手套的内层(清洁面)。污染在手套上的放射性物质,一般能及时清洗掉。但当仔细清洗后污染程度仍超过控制水平时,手套就不能继续再使用。手套的清洗,一般应戴在手上进行,不宜脱下来洗。
进入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时,都应有鞋,相邻的放射性工作场所有时也要配备鞋,拖鞋、胶鞋等均可做鞋。
◆*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工作服,一般采用白色棉织品做成。合成纤维织品具有静电作用,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放射性微尘而不宜采用。丙级(放射性较弱)实验室水平的操作,大体上用白大褂(包括工作帽)即可;乙级(放射性中等)实验室水平的操作,宜采用上、下身联合工作服;(放射性较强)实验室水平的操作,应将个人衣服(包括袜子、鞋子)全部更换成工作服和鞋。常用防护用品的性能见表1-4-5。 
1-4-5  常用防护用品对β射线的减弱

防护用品名称
厚度mg/cm2
对β射线的减弱倍数
14C
147Pm
45Ca
204Tl
90Sr+90Y
32P
混合裂变产物
天然铀
白布工作服
11.5
590
8.8
4.5
 
1.4
1.2
1.9
 
蓝布工作服
15.9
 
20.6
8.7
 
1.5
1.3
2.3
 
医用手套(毛面)
21.3
 
68
19
2.3
1.7
1.34
2.6
1.1
乳胶工作手套
42.5
 
 
51
3.4
2.5
1.68
3.2
1.5
红耐酸手套
62.5
 
 
 
5.9
3.2
2.1
3.7
1.9
黑色工业耐酸碱手套
169
 
 
 
281
7.1
5.1
7.15
 
塑料围裙
 
 
 
 
 
1.4
 
 
 
橡皮围裙
 
 
 
 
 
2.3
 
 
 
塑料套袖
 
 
 
 
 
1.6
 
 
 
防护面罩
 
 
 
 
 
7.6
 
 
 

在特殊放射性场所进行个人防护可采用全身防护的通气冷却服和通水冷却服。通气冷却服是一种衣服内通入冷气的*,由于通入冷气而使人体的周围温度保持在可耐范围之内。所以这种*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不过结构比较复杂,且需要供应冷气和调节气体的装备。通水冷却*是在衣服的夹层里放上一层用细的水管网织成的夹层,水管里通入冷水,以取得防护效果。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高得多,所以它的防护效果也较通气冷却服为高,不过结构则更为复杂,而且需要供应和调节冷水的装备。
一切放射性工作的实验室,都应明确规定在放射性工作场所使用过的工作服、鞋和手套等防护用品的存放地点。未经防护人员测量并同意,不准将个人防护用品穿戴出放射性工作场所或移至非放射性区使用。
2)内照射危害防护
◆防护口罩
                              
 正确地使用防护口罩是减少工作人员摄入放射性物质的重要手段。由于放射性气溶胶粒子的直径极小,普通口罩对放射性气溶胶的过滤作用是很不明显的。目前常用于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口罩,都是以超细合成纤维(直径1.5或2.5微米左右)为过滤材料做成的。这些口罩的特点是,过滤材料本身的过滤效率很高(大部分在99.9%以上),但戴的不好(与脸面接触不严密)时,侧漏很严重。用*来粘合花瓣型口罩与脸面的接触处,对减少侧漏有很大帮助。
◆氧气呼吸器
                        
在具有放射性气溶胶、粉尘微粒的场所,工作人员吸入放射性物质会产生内照射时,应配带隔绝式氧气呼吸器,以防止放射性物质由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而造成危害。
3)个人放射性吸收监测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都应配带个人吸收剂量监测装置,随时随地观测所吸收的放射性剂量的大小,一旦发现有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缩短接触时间、加大操作距离与实行遥控等,以减少操作人员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
4)个人卫生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离开工作场所时,应仔细进行污染测量并洗手。在甲、乙级工作场所操作的人员,工作完毕就进行淋浴。二是放射性工作场所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和存放食物。
操作中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放射性同位素的伤害。其基本要点有:
①在受容盘或双层容器上操作,以减少破坏或泄漏;
②工作台上覆盖可吸收或粘着放射性物质的材料;
⑧选择毒性和使用量均较小的同位素;
④采用湿法作业,并避免经常转移;
⑤不用嘴吸移液,手腕以下有伤口时,不应操作;
⑥用过的吸管,搅棒、烧杯、及其他用具,应放在吸收物质上,不能直接放在桌子或工作台上,在放射区使用的用具,不要用于放射区外;
⑦放射性的物质应存放在有屏蔽的安全处所,易挥发的化学物质要放在通风良好处;
⑧人员离开放射性作业场所,必须*清洗身体的暴露部分,并用肥皂和温水洗手2~3分钟;
⑨为防止因破损而引起污染,所有装放射性物质的瓶子,要储存在大容器或受容盘内。
当操作人员体表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时,要进行体表去污处理。对体表去污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洗涤剂,不能采用有机溶剂(乙醚、氯仿和三氯乙烯等)和能够促进皮肤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酸碱溶液、角质溶解及热水等。一般可用软毛刷涮洗,操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
常用的皮肤去污剂有:
① EDTA溶液:取10克Na4-EDTA (乙二胺四乙酸四钠盐,络合物),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
② *溶液:取6.5克KmnO4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
③ 亚硫氢酸钠溶液:取4.5克亚硫氢酸钠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
④ 复合络合剂:5克Na4-EDTA、5克十二烷基磺酸钠、35克*、5克淀粉和1000毫升蒸馏水混合。
⑤ DTPA溶液:取7.5克DTPA(二乙撑三胺五乙酸,络合物)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pH=3。
⑥ 5%次氯酸钠溶液。
亦可采用EDTA肥皂去污。将此肥皂涂在污染处,稍洒点水,让其很好的起泡沫后,再用柔软的刷子涮洗(对指甲缝、皮肤皱折处尤要仔细涮洗),然后用大量清水(温水更好)冲洗。这样反复2~3次,每次2~3分钟。zui后用干净毛巾擦干或自然凉干,用仪器检查去净与否。
如用上述方法不能去净时,可先试用Na4-EDTA溶液(10%),用软毛刷或棉签蘸EDTA溶液涮洗污染处2~3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也可以将*粉沫倒在用水浸湿过的污染皮肤上,或将手直接浸泡在*溶液中,用软毛刷涮洗2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擦干后再用4.5%亚硫氢酸钠脱去皮肤表面颜色,zui后用肥皂和水重新洗涮。这种去污方法,zui多只能重复2~3次,否则会损伤皮肤。
131I或125I污染时,先用5%*或5%亚硫酸钠洗涤,再以10%*或*作为载体帮助去污。被32P污染时,先用5~10%磷酸氢钠(Na2HPO4)溶液洗涤,再以5%柠檬酸洗涤,效果很好。
在没有较有效的去污剂时,也可用普通肥皂,这时清洗的次数可以适当多一些。有时,在普通方法洗涤后用橡皮膏或火棉胶粘贴也有很好的去污效果。一般在污染处贴揭4~5次能将极大部分污染去除掉。
去污完后,应在涮洗过的皮肤上涂以羊毛脂或其它类似油脂,以保护皮肤,预防龟裂。
头发污染时,可用洗发香波,或3%柠檬酸水溶液,或EDTA溶液洗头。必要时剃去头发。眼睛污染时,可用洗涤水冲洗。伤口污染有时也会发生,这时应根据情况用橡皮管或绷带像普通急救一样先予以止血,再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H2O2)冲洗伤口。
去除皮肤上的放射性物质时,不仅方法要正确,而且也要及时,在一般方法无效时就应马上请医生指导,特别是所受的污染很强时,要作外科切除手术。这须由有经验的防护人员与医生共同研究确定。

  由于人体组织在受到射线照射时,能发生电离,当照射剂量低于一定数值时,射线对人体没有伤害,如果人体受到射线的过量照射,便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对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放射性物质或射线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人体接受来自内外照射的剂量。
    防止放射性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缩短接触时间,增大距离、屏蔽、遥控、机械化操作及个人防护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减少对人体的照射剂量。对从事放射性作业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场所,作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有关安全卫生防护知识的教育与训练,建立健全卫生防护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危险信号、色标和报警设施等。
1.控制辐射源法
一方面降低辐射源自身的辐射强度,另一方面采用封闭型辐射源。使用封闭型辐射源时,建筑物应符合以下特殊要求:
(1)地点选择
一个较强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n×1013Bq量级的60Co相当的源,一般必须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建筑物内。中等强度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1013Bq以上的60Co相当的源,可设在建筑物一端的底层或地下室。但都应尽量避免建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居民的生活区,这样可以减少正常情况下和事故时受到照射的各类人员的总剂量即集体剂量(man·Sv)。
(2)屏蔽
一个放射性工作场所的设计,除了要保证工作人员自身所受剂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以外,还必须保证相邻地区人员所受的剂量也不超过相应的规定。特别是上下左右前后均有人工作或居住时,必须满足相应的辐射安全标准。这就是说,在计算各方向所需的屏蔽厚度时,首先要确定屏蔽以后各方向的容许照射量率,这个容许的照射量率就是对在这个方向邻近地区工作和生活人员的防护标准。但是,有时这个标准,还要根据很多因素,例如相邻场所的使用情况及人员存在因子等综合考虑确定。有时天顶方向虽然无人居住或工作,但是强的γ射线束和中子辐射束穿过天顶后在空气中也会散射到地面上,造成此地面上辐射剂量超过相应标准。经验告诉我们,有时空气散射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离1.25米高的墙壁30厘米处的地面上放着3.7×1012Bq的60Co源,其散射辐射使离该墙另一侧的2米处一点地面上,产生的照射量率约为100毫伦/时。一个高约4米的照射室,当顶上的照射量率为1000微伦/秒时,在照射室外离照射室约3米处的地面上,其照射量率可达1微伦/秒左右。这些都是空气散射的结果。
辐照室一般是由样品照射室和操纵室组成的。照射室和操纵室之间由迷宫相连。迷宫是一种旨在减少辐照室入口处照射量率的防护结构。一般迷宫每节有2米长。迷宫拐弯次数和墙厚要根据辐射源大小确定,通常有2~3个拐弯就够了。透射的剂量贡献可按前面所述方法计算。迷宫内散射辐射的剂量贡献,可以粗略地估计为行进方向每改变一次就损失99%(仅指散射)。入口处的照射量率应降至2.5毫伦/时以下。
不工作时的辐射源,一般都存放在地下土井(另加屏蔽容器)或水井中。不会溶解的固体放射性物质,和封装严密的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用水井存放。照射不怕水泡的样品,也可以直接在水中操作,它的优点是易于观察以及在诸如改变几何位置等过程中样品连续受到照射。一般水深3米以上,即能满足中等强度辐射源的屏蔽要求。井壁要能防止渗水,并有较好的去污性质。水应定期更换,换前要测定水中放射性活度,符合排放标准的可作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水中有放射性污染时,从水中拿出的样品或别的工具(如水下照明行灯等),未经去污前都不能随便乱放,以免造成辐照室污染。水的pH值要严格控制,以防止对建筑材料和源的包装容器的腐蚀。水下照明可用水下白炽灯。
(3)监测设施
为了避免误入辐照室发生严重的照射事故,一般规定对活度大于1013Bq的60Co辐射源,使用时必须设有远距离的控制和观察设备及报警指示,必要时应设置连锁装置。通常用的远距离控制装置,是由钢丝绳、滑轮和绞车组成的传动结构;不需要经常升降的,可以用手动绞车。操纵时要小心,对有关传动的部分应经常上油,严防钢丝绳被卡住。辐射源所处位置可以从刻度盘上读出,也可以用潜望镜、反射镜或窥视窗直接观察。窥视窗一般用铅玻璃,其厚度应经过计算确定,并留有足够安全系数。报警指示可用声、光讯号,当辐射源在辐照室照射样品时,要在辐照室入口处给出红灯或音响讯号。在水下操作的辐照装置,水面必须有连续的辐射报警仪。一切监控指示装置,都必须经常检查,以保证正常运行。
                                         
如果辐照场在室外,周围必须划出禁区,用铁丝网或围墙圈出一定范围,不经同意不得有任何人进入。圈界上要有明显的辐射危险标志。禁区的范围根据辐射源的强度确定,禁区外的剂量当量率不应超过相邻地区的标准。室外使用辐射源,更应加强管理,严防丢失。
2.时间控制法
即缩短接触时间,从事或接触放射线工作时,人体受到的外照射的累计剂量同暴露时间成正此,也就是受射线照射的时间越长,接受的累计剂量越大。为了减少工作人员受照射的剂量,应缩短工作时间,禁止在有射线辐射场所作不必要的停留,工作需要时接近放射源,工作完毕就立即离开,在剂量较大的情况下工作,尤其在防护条件较差的条件下工作,为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分批轮流操作的办法,以免长时间受照射而超过容许剂量。
3.距离控制法
即加大操作距离与实行遥控。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
                                                                                  
式中I1——距放射源距离为d1时的辐射强度;
I2——距放射源距离为d2时的辐射强度。
它也表示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率(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3.7×107Bq的钴源在距其10厘米处,所产生的y射线剂量率同3.7×109Bq的钴源,在距其1米处的剂量率相等。因此,采取加大操作距离、实行遥控操作的办法可以达到防护的目的。在倒装放射源时,由于剂量较大,可采用长臂夹钳,使人体离放射源尽可能远,以减少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
4.屏蔽防护法
在从事放射性作业,处理放射源及储藏放射性物质的场所,采取屏蔽的方法是减少或消除放射危害的重要措施。屏蔽防护中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屏蔽材料的选择、屏蔽体厚度的计算和屏蔽体结构的确定。
各种射线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形式是有区别的。所以,选择屏蔽材料时也要注意这些差别。材料选择不当,不但在经济上造成浪费,有时还会在屏蔽效果上适得其反。例如,要屏蔽β射线,必须先用轻材料,然后视情况再附加重物质防护。如将其次序颠倒,因β射线在重物质中比在轻物质中能产生更多的轫致辐射,就会形成一个相当大的γ辐射场。各类射线的屏蔽材料选择原则列于表1-4-2。
                              表1-4-2 屏蔽材料的选择原则

射线种类
与物质作用的主要形式
屏蔽材料种类
屏蔽材料举例
α
β
γ
中子
电离和激发
电离和激发,轫致辐射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吸收
一般物质
轻物质+重物质
重物质
轻物质
一张纸
铝或有机玻璃+铁
铅、铁、普通混凝土
水,石蜡
在选择和使用屏蔽材料时,除了应考虑达到屏蔽目的外。还必须注意到其它一些因素,例如材料的经济价值和易得程度,屏蔽体容许占的空间大小、支持物能否承受、屏蔽材料的结构强度,以及吸收辐射后是否会产生感生放射性或其它毒性物质等。
粒子在物质中运动时的比电离(单位射程上的能量损失)是很高的,因此在任何物质中的射程都很短。如一个5MeV的α粒子(大部分α粒子的能量在4~9 MeV范围)的射程,在空气中大约是3.5cm,在普通纸张中约是40μm,而在铝材中只有23μm,可见一层很薄的材料就可以将它*阻止住。因此,对α粒子的外照防护很简单,例如稍远一点(大于5cm),或源外包一层纸等即可。
人体表皮上无生命的角质层部分,平均厚度大约是7毫克/厘米2,即直线深度约70微米。在表皮上能量小于7.5兆电子伏的α粒子,它没有到达有生命活动的深度时,就被*阻止住了。因此,在考虑外照射防护时,对α粒子一般不须采取任何屏蔽措施。例如,放射α粒子的放射性物质污染手时,不必担心α粒子对手的外照射,只须防止手上的污染物转移到体内就行了。
屏蔽γ射线常用铅、铁、水泥、砖,石等,屏蔽β射线常用有机玻璃、铝板等。
弱β放射物质,如14C、35S和3H,可不必屏蔽,强β放射物质如35P、则要以1厘米厚的塑胶或玻璃板遮蔽,当发生源发生相当量的二次x射线时,便需要用铅遮蔽。
γ射线和X射线的放射源要在有铅或混凝土屏蔽的条件下储存,屏蔽厚度根据放射源的放射强度和需减弱的程度而定。射线穿过屏蔽层后的辐射强度(I) 计算式为:I = I0e-μd,其中 I0为射线穿过屏蔽层前的辐射强度;μ为线性减弱系数,原子序数大的物质μ大; d为防护屏厚度,厘米。
水、石蜡、或其他含大量氢分子的物质,对遮蔽中子放射体有效,若屏蔽的用量少时也可使用镉板。遮蔽中子可能产生二次γ射线,在计算屏蔽厚度时,应予考虑。
放射性同位素仪表的放射源,都是放在铅罐内(γ源)或铅盒中(β源),铅罐或铅盒的厚度,是根据防护要求来设计的,仪表不工作时,射线出口都有塞子或挡片盖住,仪表工作时,只有一束射线射到被测物上,一般在距放射源1米以外的四周,设置探测器的防护板,工作人员在其后面每天工作八小时也无伤害。
(1)防护γ射线的屏蔽厚度
防护释放γ射线的放射性物质所需要的屏蔽厚度可按表1-4-3计算。其中,能量以百万电子伏表示;活性以3.7×104Bq(微居里)、3.7×107Bq(毫居里)表示;危险区以厘米或米表示。
计算表分为a、b、c、d四部分:a为基本数;b为危险区域修正值;c为工作时间修正值;d为由铅改换成防护材料的修正值。计算所需屏蔽厚度=(a值  + b值  + c值)×d 值,例如,设防护0.5×3.7×1010Bq的放射性物质,该物质在50厘米内能放出1.8MeV γ射线,求每天工作4小时所需铁屏蔽的厚度:屏蔽厚度= [8.60 +2.77 + (-l.39)]×1.43 =14.3厘米(铁)。
(2)防护β射线屏蔽的厚度(可按表1-4-4查取)
1-4-3   γ射线屏蔽厚度计算表

 

放射活性
×3.7×1010Bq
(a)
放射能量MeV
0.2
0.5
0.8
1.0
1.5
2.0
2.5
3.0
4.0
 
0.01
0.02
0.05
0.1
0.2
0.5
1
2
6
10
20
50
100
-0.14
-0.09
-0.01
+0.06
+0.10
+O.17
+0.23
+0.28
+0.36
+0.41
+0.47
+0.54
+0.60
-0.36
O
+0.47
+0.82
+1.17
+1.64
+1.99
+2.35
+2.81
+3.17
+3.52
+3.99
+4.34
-0.27
+0.41
+1.31
+1.99
+2.67
+3.57
+4.25
+4.93
+5.82
+6.50
+7.18
+8.08
+8.76
-0.11
+0.76
+1.90
+2.77
+3.63
+4.78
+5.65
+6.52
+7.66
+8.52
+9.39
+10.54
+11.40
+0.37
+1.57
+3.15
+4.34
+5.54
+7.12
+8.31
+9.51
+11.09
+12.28
+13.48
+15.06
+16.25
+0.78
+2.16
+4.00
+5.38
+6.77
+8.60
+9.99
+11.37
+13.21
+14.59
+15.98
+17.81
+19.20
+1.15
+2.63
+4.57
+6.05
+7.52
+9.47
+10.95
+12.42
+14.37
+15.85
+17.32
+19.27
+20.75
+1.4
+2.91
+4.99
+6.41
+7.92
+9.91
+11.41
+12.92
+14.91
+16.42
+17.92
+19.92
+21.43
+1.70
+3.21
+5.20
+6.71
+8.21
+10.21
+11.71
+13.22
+15.21
+16.72
+18.23
+20.22
+21.72
 
危险区域(b)
 
0.20
0.50
1
2
5
10
+0.26
+0.11
0.00
-0.11
-0.26
-0.37
+1.64
+0.71
0.00
-0.71
-1.64
-2.35
+3.16
+1.36
0.00
-1.36
-3.16
-4.52
+4.02
+1.73
0.00
-1.73
-4.02
-5.76
+5.55
+2.39
0.00
-2.39
-5.55
-7.94
+6.44
+2.77
0.00
-2.77
-6.44
-9.21
+6.85
+2.95
0.00
-2.95
-6.85
-9.80
+7.00
+3.01
0.00
-3.01
-7.00
-10.01
+7.00
+3.01
0.00
-3.01
-7.00
10.01
 
工作时间(c)
时/天
 
1
2
4
8
24
-0.17
-0.11
-0.06
0.00
+0.09
-1.06
-O.71
-0.35
0.00
+0.56
-2.04
-1.36
-0.68
0.00
+1.08
-2.60
-1.73
-0.87
0.00
+1.37
-3.59
-2.39
-1.20
0.00
+1.89
-4.16
-2.77
-1.39
0.00
+2.20
-4.42
-2.95
-1.47
0.00
+2.34
-4.52
-3.01
-1.51
0.00
+2.39
-4.52
-3.01
-1.51
0.00
+2.39
 
屏蔽物(d)
 
1.00
8.80
41.67
106.84
1.00
2.88
9.80
21.54
1.00
1.96
6.18
13.42
1.00
1.74
5.33
11.59
1.00
1.49
4.83
10.36
1.00
1.43
5.00
11.11
1.00
1.47
5.28
11.19
1.00
1.48
5.68
12.11
1.00
1.59
6.39
12.78
 

 

                                 1-4-4  防护β射线屏蔽的厚度,厘米
E,兆电子伏
空气
0.05
0.10
0.50
1.00
1.50
2.00
3.00
5.00
10.00
20.00
2.91
10.10
119
306
494
710
1100
1900
3900
7800
0.0046
0.016
0.187
0.48
0.78
1.11
1.74
2.98
6.08
12.3
0.00144
0.0050
0.0593
0.152
0.247
0.351
0.550
0.942
1.92
3.90
(3)中子的屏蔽
对中子的外照射防护,主要是对快中子的屏蔽。中子在物质中的减弱过程,基本上与γ射线相似,也遵循指数规律。
在中子辐射的防护中,对γ射线的防护也是必须注意的。如加速器和某些同位素中子源,都伴随着有很强的γ辐射,226Ra-Be,124Sb-Be中子源等的γ照射量率甚至会超过中子产生的剂量当量率;此外,中子被吸收后也伴随产生很强的γ射线。所以,在设计和计算对中子防护时,有时还必须考虑对γ射线的屏蔽。混凝土中既含有水的成分,适用于中子屏蔽,又含有重物质,适用于γ屏蔽,且价廉易得又较坚固,可做成任意形状或大小,所以在中子防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屏蔽材料的结构形式
屏蔽材料可以做成固定型和可移动式(非固定型)两大类。所有屏蔽材料的结构形式,首先是要做到减少泄漏辐射,然后才考虑满足使用上的其它要求。对于固定型,在设计施工中就应予以周密考虑。对于非固定型,要考虑简单易制和易于拆装搬运等。构件的任何一面必须尽量避免与射线束方向平行。
一个较强的辐射场,有时很小的一束泄漏辐射也可以在某一立体角内造成很强的照射,特别是当这个区域正是工作人员经常停留或经过的地方时,危险性就更大了。其次,因屏蔽材料质量上的问题,例如有小孔,裂口或砂眼等,也会出现某一小区域内照射量率增高的情况。为了避免意外辐射的存在,消除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不能容许的照射,凡属一切屏蔽措施,都必须在投入正式使用之前作出安全卫生评价。此外,由于人们接触辐射源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因此时间、距离和屏蔽这三种防护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5.加强通风防尘法
空气在受到γ射线照射后,有辐照分解现象,其主要产物是臭氧(O3),它的毒性zui高。臭氧能造成眼鼻喉刺痛,轻者咳嗽、头痛、胸闷,重者肺水肿和肺炎。当臭氧在空气中所含重量百分比高于9.2×10-4%时,会使人明显中毒。臭氧在工作场所空气中zui大容许浓度为0.3毫克/米3,这样的浓度人们嗅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甚至比它更低一些也可以感觉出来。
一般情况下,辐照室新鲜空气的输入量可以按10克镭当量γ射线源每小时需要1立方米的新鲜空气计算。当需要在样品照射室工作时,应在辐射源停止工作,即辐射源放入井或屏蔽容器中并再继续通风10~20分钟后,才可以进入。对中等强度的辐射源,所需要风量不大,所以通常在屋檐下加个轴流风机就能满足要求。风机和风管的布置要防止有大量射线束泄漏的可能,结构上不能使管道直径很大,并要求做成斜筒式,以减少直射而出的射线。风机是用来排风的,进风口就是迷宫的入口处。
工作人员在照射室内可通过设在迷宫的反射镜观察照射室内放射源工作情况。源由钢丝绳系住,钢丝绳用导向滑轮变向和定位。源的上升或落下,用的是手摇和电动两用蜗轮蜗杆卷扬机。经过变速,从井底贮存位置提升到井上工作位置。落下时用转换开关变换电机旋转方向,用接触器控制电机,使辐射源到达照射位置或落到井底时,电动机即自动停车。
辐射剂量有连续监测和报警设备,辐射源与安全门之间的连锁装置,一般无特殊要求,但必须可靠。
6.辐射个体防护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由超过允许剂量的放射线作用于机体而发生的。放射危害分为外照射危害和内照射危害。外照射危害是放射线由体外穿入机体而造成的伤害,x射线、γ射线、β粒子和中子都能造成外照射危害。内照射危害是由于吞食、吸入、接触放射性物质,或通过受伤的皮肤直接侵入人体内而造成的。
辐射个体防护就是根据放射线与人体的作用方式和途径进行的。防止外照射的个体防护措施就是对人体采用屏蔽包裹,阻挡放射线由体外穿入人体。防止内照射的个体防护措施就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在任何可能有放射性污染或危险的场所,都必须穿工作服,戴胶皮手套、穿鞋套、戴面罩和目镜,在有吸入放射性粒子危险的场所,要携带氧气呼吸器。在发生意外事故而导致大量放射污染或可能被多种途径污染时,可穿供给空气的衣套。
1)外照射危害防护
◆护目镜
为了进行眼睛的防护,采用配带护目镜的方法。防x射线护目镜采用铅制玻璃镜片,这种镜片是在一般玻璃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铅制成。利用铅对x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对眼睛进行保护。
对于其它类型的非电离辐射线的护目镜的种类较多,主要用以防止在生产中的有害红外线,耀眼的可见光和紫外线进入眼部,以及防止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强光、紫外线、红外线和金属飞屑对面部的伤害。其镜片主要有吸收式、反射式,吸收—反射式、光化学反应式和光电式等种类。吸收式的可将有害辐射线吸收,使之不能进入眼内,反射式的可将有害辐射线反射掉。吸收—反射式的则同时有以上两种作用。在吸收式镜片上采用镀膜法镀上膜层即成为吸收—反射式镜片,这种镜片可以避免吸收式护目镜若使用时间较长将导致温度升高的缺点。光化学反应式镜片是在炼制硅玻璃时注入卤化物(如卤化银)而制成。将这种玻璃暴露在辐射能下,会发生光密度或颜色的可逆性变化,变色眼镜片就属于此种镜片。光化学反应式镜片目前还未应用于工业护目镜,其主要原因是变色速度慢。在工业上,镜片的变色速度高于人眼的反应速度(0.3秒)时才有实用价值。光电式镜片是用透明度可变的陶瓷材料或电效应液晶等制成,它是用光电池接受强光信号,再通过光电控制器,促使液晶改变颜色,吸收强光,若没有强光时液晶恢复原来的排列状态,镜片变成无色透明,这种镜片大有发展
 
                                          
前途,国外已将这种镜片广泛应用于护目镜的制造上。
为防止激光对眼睛的伤害,激光作业人员必须戴*。*的种类很多,按其防护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反射型。利用反射材料把入射激光反射掉。②吸收型。利用吸收材料吸收入射激光。③反射—吸收型。是采用对激光既能吸收又能反射的材料制成,因此这种护目镜具有工作波段范围宽又不降低能见度的优点。④爆炸型。这种护目镜的特点是,在镜上涂上一层厚度约为千分之几厘米的可爆药物,当入射激光强度达到预定的允许值时能迅速引爆,从而起到遮蔽激光的作用。⑤光化学反应型。在两层镜片之间注入一种具有光色互变效应的透明液状化学药物,当入射激光强度超过允许值时,此种化学药物能迅速反应,产生可吸收入射光的颜色,颜色的深浅程度随入射光强和波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现有材料的光化学反应速度仍然较慢,一般仅达到微秒级的水平。⑥光电型。在两层偏振光片之间夹一块铁电陶瓷片,当入射光强超过允许值时,光电二极管通过控制电路将电压加在陶瓷片上,使陶瓷片由透光转变为不透光,总的转换时间为50微秒。美国已研制成这种护目镜,经试用其性能较为稳定。⑦微晶玻璃。将卤化物晶粒注入硅玻璃中生长而成,或将具有三能态吸收特性的有机溶液注入塑料压缩而成,它的吸收光谱很宽,可以从近紫外区,可见光区直到近红外区.反应时间zui快的是10毫微秒,恢复时间zui快的在毫秒数量级。
护目镜宽窄和大小要恰好适合使用者要求,对护目镜要进行经常的检查和保养。护目镜要表面光滑,以免操作人员戴用时感到视物不清、头晕,影响视力,镜架要圆滑,不可造成擦伤或有压迫感。镜片与镜架衔接要牢固。护目镜一定要按出厂时标明的遮光编号或使用说明书使用,切勿用错。
防护面罩与护目镜的作用类似,其防护面积较大。
◆防护手套
 
                                 
一般情况下,医用乳胶手套和塑料手套都能满足操作放射性物质的要求。尺寸型号要选择合适,太大时会使操作不方便。手套在穿戴前应仔细检查,破裂或有小孔的不能使用。脱下手套时应将污染面翻向里,要特别注意不要污染手和手套的内层(清洁面)。污染在手套上的放射性物质,一般能及时清洗掉。但当仔细清洗后污染程度仍超过控制水平时,手套就不能继续再使用。手套的清洗,一般应戴在手上进行,不宜脱下来洗。
进入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时,都应有鞋,相邻的放射性工作场所有时也要配备鞋,拖鞋、胶鞋等均可做鞋。
◆*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工作服,一般采用白色棉织品做成。合成纤维织品具有静电作用,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放射性微尘而不宜采用。丙级(放射性较弱)实验室水平的操作,大体上用白大褂(包括工作帽)即可;乙级(放射性中等)实验室水平的操作,宜采用上、下身联合工作服;(放射性较强)实验室水平的操作,应将个人衣服(包括袜子、鞋子)全部更换成工作服和鞋。常用防护用品的性能见表1-4-5。 
1-4-5  常用防护用品对β射线的减弱

 

防护用品名称
厚度mg/cm2
对β射线的减弱倍数
14C
147Pm
45Ca
204Tl
90Sr+90Y
32P
混合裂变产物
天然铀
白布工作服
11.5
590
8.8
4.5
 
1.4
1.2
1.9
 
蓝布工作服
15.9
 
20.6
8.7
 
1.5
1.3
2.3
 
医用手套(毛面)
21.3
 
68
19
2.3
1.7
1.34
2.6
1.1
乳胶工作手套
42.5
 
 
51
3.4
2.5
1.68
3.2
1.5
红耐酸手套
62.5
 
 
 
5.9
3.2
2.1
3.7
1.9
黑色工业耐酸碱手套
169
 
 
 
281
7.1
5.1
7.15
 
塑料围裙
 
 
 
 
 
1.4
 
 
 
橡皮围裙
 
 
 
 
 
2.3
 
 
 
塑料套袖
 
 
 
 
 
1.6
 
 
 
防护面罩
 
 
 
 
 
7.6
 
 
 

 

在特殊放射性场所进行个人防护可采用全身防护的通气冷却服和通水冷却服。通气冷却服是一种衣服内通入冷气的*,由于通入冷气而使人体的周围温度保持在可耐范围之内。所以这种*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不过结构比较复杂,且需要供应冷气和调节气体的装备。通水冷却*是在衣服的夹层里放上一层用细的水管网织成的夹层,水管里通入冷水,以取得防护效果。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高得多,所以它的防护效果也较通气冷却服为高,不过结构则更为复杂,而且需要供应和调节冷水的装备。
一切放射性工作的实验室,都应明确规定在放射性工作场所使用过的工作服、鞋和手套等防护用品的存放地点。未经防护人员测量并同意,不准将个人防护用品穿戴出放射性工作场所或移至非放射性区使用。
2)内照射危害防护
◆防护口罩
 
                              
 正确地使用防护口罩是减少工作人员摄入放射性物质的重要手段。由于放射性气溶胶粒子的直径极小,普通口罩对放射性气溶胶的过滤作用是很不明显的。目前常用于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口罩,都是以超细合成纤维(直径1.5或2.5微米左右)为过滤材料做成的。这些口罩的特点是,过滤材料本身的过滤效率很高(大部分在99.9%以上),但戴的不好(与脸面接触不严密)时,侧漏很严重。用*来粘合花瓣型口罩与脸面的接触处,对减少侧漏有很大帮助。
◆氧气呼吸器
                        
在具有放射性气溶胶、粉尘微粒的场所,工作人员吸入放射性物质会产生内照射时,应配带隔绝式氧气呼吸器,以防止放射性物质由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而造成危害。
3)个人放射性吸收监测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都应配带个人吸收剂量监测装置,随时随地观测所吸收的放射性剂量的大小,一旦发现有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缩短接触时间、加大操作距离与实行遥控等,以减少操作人员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
4)个人卫生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离开工作场所时,应仔细进行污染测量并洗手。在甲、乙级工作场所操作的人员,工作完毕就进行淋浴。二是放射性工作场所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和存放食物。
操作中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放射性同位素的伤害。其基本要点有:
①在受容盘或双层容器上操作,以减少破坏或泄漏;
②工作台上覆盖可吸收或粘着放射性物质的材料;
⑧选择毒性和使用量均较小的同位素;
④采用湿法作业,并避免经常转移;
⑤不用嘴吸移液,手腕以下有伤口时,不应操作;
⑥用过的吸管,搅棒、烧杯、及其他用具,应放在吸收物质上,不能直接放在桌子或工作台上,在放射区使用的用具,不要用于放射区外;
⑦放射性的物质应存放在有屏蔽的安全处所,易挥发的化学物质要放在通风良好处;
⑧人员离开放射性作业场所,必须*清洗身体的暴露部分,并用肥皂和温水洗手2~3分钟;
⑨为防止因破损而引起污染,所有装放射性物质的瓶子,要储存在大容器或受容盘内。
当操作人员体表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时,要进行体表去污处理。对体表去污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洗涤剂,不能采用有机溶剂(乙醚、氯仿和三氯乙烯等)和能够促进皮肤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酸碱溶液、角质溶解及热水等。一般可用软毛刷涮洗,操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
常用的皮肤去污剂有:
① EDTA溶液:取10克Na4-EDTA (乙二胺四乙酸四钠盐,络合物),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
② *溶液:取6.5克KmnO4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
③ 亚硫氢酸钠溶液:取4.5克亚硫氢酸钠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
④ 复合络合剂:5克Na4-EDTA、5克十二烷基磺酸钠、35克*、5克淀粉和1000毫升蒸馏水混合。
⑤ DTPA溶液:取7.5克DTPA(二乙撑三胺五乙酸,络合物)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pH=3。
⑥ 5%次氯酸钠溶液。
亦可采用EDTA肥皂去污。将此肥皂涂在污染处,稍洒点水,让其很好的起泡沫后,再用柔软的刷子涮洗(对指甲缝、皮肤皱折处尤要仔细涮洗),然后用大量清水(温水更好)冲洗。这样反复2~3次,每次2~3分钟。zui后用干净毛巾擦干或自然凉干,用仪器检查去净与否。
如用上述方法不能去净时,可先试用Na4-EDTA溶液(10%),用软毛刷或棉签蘸EDTA溶液涮洗污染处2~3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也可以将*粉沫倒在用水浸湿过的污染皮肤上,或将手直接浸泡在*溶液中,用软毛刷涮洗2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擦干后再用4.5%亚硫氢酸钠脱去皮肤表面颜色,zui后用肥皂和水重新洗涮。这种去污方法,zui多只能重复2~3次,否则会损伤皮肤。
131I或125I污染时,先用5%*或5%亚硫酸钠洗涤,再以10%*或*作为载体帮助去污。被32P污染时,先用5~10%磷酸氢钠(Na2HPO4)溶液洗涤,再以5%柠檬酸洗涤,效果很好。
在没有较有效的去污剂时,也可用普通肥皂,这时清洗的次数可以适当多一些。有时,在普通方法洗涤后用橡皮膏或火棉胶粘贴也有很好的去污效果。一般在污染处贴揭4~5次能将极大部分污染去除掉。
去污完后,应在涮洗过的皮肤上涂以羊毛脂或其它类似油脂,以保护皮肤,预防龟裂。
头发污染时,可用洗发香波,或3%柠檬酸水溶液,或EDTA溶液洗头。必要时剃去头发。眼睛污染时,可用洗涤水冲洗。伤口污染有时也会发生,这时应根据情况用橡皮管或绷带像普通急救一样先予以止血,再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H2O2)冲洗伤口。
去除皮肤上的放射性物质时,不仅方法要正确,而且也要及时,在一般方法无效时就应马上请医生指导,特别是所受的污染很强时,要作外科切除手术。这须由有经验的防护人员与医生共同研究确定。

智慧城市网 设计制作,未经允许翻录必究 .      Copyright(C) 2021 https://www.af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智慧城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