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资讯

智慧城市网 > 资讯 > 媒体导读 > 正文

我们要的是万物互联而不是隐私互联

2017-02-15 15:26:47 好奇心日报 作者:马若飞 点击量:45399
  【中国安防展览网 媒体导读】 怎样才能有完全的隐私?要按爱德华·斯诺登的做法,你住进一家酒店,就得用枕头堵住门缝、拔掉酒店座机、贴上电脑摄像头、把手机塞进小冰箱。这些就是参与披露棱镜计划的《卫报》专栏作家 Glenn Greenwald 与斯诺登在香港初次见面时所目睹的。就像之后许多与斯诺登见面的人一样,Greenwald 当时也将这样的行为理解成一种过度妄想。


我们要的是万物互联而不是隐私互联

 
  关于隐私问题,有很多都市传说,比如所有的快递都会被查、手机不关机就能被远程变成窃听器、路边的监控可以认出你是谁。而应对方式似乎也有不少,加密通信工具、VPN、Tor 都不是很难获取。
 
  但实际上,抛开没证据的都市传说,只看有确凿法庭文件的案例,会发现今天的监控手段和侵犯隐私是远远超过手机、电脑上存储的信息。政府部门根本不需要斯诺登在酒店里担心的 007 式伎俩,就能轻松在商业公司的帮助下完成监控近暴露出来的监控设备是汽车。美国司法机构披露的信息表明,包括通用汽车采用的安吉星(OnStar)系统在内的多个车载服务,帮着政府追踪车主位置、窃听车内对话十多年。
 
  汽车可以透露你的位置、录下车内对话,甚至里面装的收音机都能记录车辆信息
 
  2006 年年底,美国缉毒局(DEA)通过内线获悉一个叫 Lamauro Coleman 的毒贩经常从密歇根开车去纽约取海洛因。内线还亲自从 Coleman 手上买了两次超过 100 克的海洛因。
 
  次年 1 月,当 Coleman 再次开车去纽约取货的时候,内线向缉毒局告密。几位缉毒局的特工尝试追随 Coleman 的车,但 Coleman 的反侦察技巧不赖,屡屡甩掉政府特工。
 
  不过 Coleman 开的是一辆 GMC 的 Envoy SUV,车上有正好选装了安吉星系统,于是 DEA 通过系统后台直接追踪了他的车辆位置,终在密歇根州被截停抓获。通用汽车旗下的“安吉星”系统,和丰田汽车上安装的 G-Book 等系统一样,是一种车载通信服务,可以提供诸如咨询路线、呼叫紧急救援、远程诊断、车辆定位等等功能。
 
  技术上来说,安吉星内置的定位系统可以获得车辆位置,在紧急时刻按下报警按钮,救援人员可以更快抵达事故现场。它的使用方法类似人工 Siri,按下呼叫按钮之后会接通远方的服务中心,话务员会根据车主口述的需求规划行车路线或者呼叫救援。所以,安装了类似服务的汽车理论上具有车内话筒、数据连接和定位功能。在 Coleman 的案子里,执法部门是直接要求安吉星公司与警方合作,通过系统后台直接获得了他的位置。
 
  同一年,还有一起更离奇的案子和安吉星有关。2007 年,美国俄亥俄州一台雪佛兰 Tahoe 的车主被警方以藏匿大麻为由抓获,但他的车没有选装安吉星服务,所以虽然内置了硬件,但无法使用这些服务。但是,在他无意中按下了安吉星紧急呼叫按钮之后,本来不应该接通的安吉星话务员偷听到了他和别人关于大麻的交谈,随后报警。然后,警察根据安吉星的信息截停了他的车。
 
  根据法院文件记录的信息,早在 2001 年,另一个车载互联系统提供商 ATX 就曾被要求提交一台奔驰 S430V 的音频数据。那年 11 月,ATX 按照 FBI 要求对目标车辆进行了长达 30 天的语音监控。
 
  也就是说,政府通过汽车监控民众,已经有 15 年的历史了。
 
  根据 IHS 的数据,2015 年装有互联系统的汽车在美国卖了超过 1100 万辆。到 2021 年将会达到 1650 万,也就是几乎每一辆新车都有这个功能。目前除了安吉星和 G-Book 以外,车载智能功能越来越多。豪华品牌奥迪、奔驰、宝马早就标配了事故紧急定位和呼叫服务,和安吉星的原理几乎完全一样;福特的 Sync 3、本田的 Honda Connecting 等等虽然没有紧急联络服务,但是因为需要接收路况信息内置了 4G 网络,同时具有语音识别的功能,理论上也可以实现监听和追踪。而且即便车主不带手机出门、车上没有安吉星这样的联网系统,收音机也能把你的位置记录下来。
 
  2014 年,卫星收音机服务提供商 SiriusXM 在纽约警方的要求下,利用车内的卫星收音机设备追踪了一台涉嫌非法赌场的丰田 4-Runner SUV。因为卫星收音机并没有定位功能,所以警方是利用和手机定位类似的三角位置计算的形式,来确定车辆的位置。SiriusXM 承认,曾满足了警方 5 次类似的要求,但没有披露名单。
 
  这些都是美国发生的事,但不是所有国家都会像美国一样在法庭上披露执法机构的监控手段。
 
  在后“棱镜”时代,连你的音箱都时刻听你说话
 
  爱德华·斯诺登暴露了“棱镜计划”,这个由美国政府主导,通过互联网公司对用户通信进行大规模监听的计划就此曝光。但是在斯诺登披露的文件中,更多的是关于政府收集了多少数据、大公司如何合作、以及大致目标是什么。直到份关于“棱镜计划”监听个人的案件曝光,这个不合法计划的可怕之处才切实显露。
 
  2012 到 2013 年之前,出生在斐济的新西兰公民 Tony Pullman 因为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反对 2006 年军事**斐济政府,当时实际执政的军队领导人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Josaia Voreqe Bainimarama)的言论,被新西兰执法部门怀疑参与颠覆政府。
 
  随后,新西兰特工和美国国家安全局达成了合作,借助“棱镜”计划取得了 Tony Pullman 的大量个人信息:Gmail 的邮件、银行对账单、带定位的 Facebook 的照片、以及聊天记录。之后,Tony Pullman 的家被搜查,护照被注销,公司被监控。终事实证明,Pullman 什么也没做,仅仅在互联网上说了几句话。
 
  对于稍有反追踪常识的人来说,在互联网浏览的时候采用一些匿名工具就可以躲开常规的追踪,比如 VPN 和浏览器匿名模式。但是除了你的计算机,监听可能来自出乎意料的方向。
 
  2015 年夏天,亚马逊公开发售 Echo 智能音箱,它具有实时响应的语音助手功能,你随时叫一声 Alexa 就可以给它下命令,比如听某张专辑、读电子书。
 
  要实现这个功能,亚马逊 Echo 就必须时时刻刻都在分析周遭的声音,才能知道你什么时候在叫它。这些信息理论上在本地运行即可,无需记录和上传,但是一起凶案显示,亚马逊 Echo 可能录下了你的日常生活。
 
  2015 年 11 月 21 日,美国阿肯色州男子维克多·柯林斯(Victor Collins)和几个朋友应詹姆斯·贝茨(James Bates)的邀请前往贝茨家中喝酒看球。但一夜过去,柯林斯被发现死在贝茨家的浴缸里。
 
  另外两个朋友在 12 点钟离开了贝茨家,贝茨称自己在 1 点钟回房睡觉,柯林斯则在继续看球。因为没有人证,受害者又死在私人家宅之中,主人贝茨成了大的嫌疑犯,可他坚称自己是无辜的,并不知道朋友如何惨死家中。
 
  贝茨是一个数码产品爱好者,他家装了霍尼韦尔的报警系统、Nest 室内温控系统等等很多流行的数字家庭设备,以及一个亚马逊 Echo 智能音箱。去年年底,检方指控贝茨一级谋杀罪名准备开始审理,认为亚马逊 Echo 可能会录下事发当晚的某些声音,要求亚马逊公司提交用户录音,但亚马逊的回应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拒绝提供数据。
 
  虽然亚马逊拒绝了,但这侧面显示,Echo 不仅随时在听你说话,而且可能录了下来。
 
  类似语音控制的智能家电都有风险。2015 年,三星的电视机用户条款中明确写道,这款由语音识别功能的电视,会记录下用户的声音并且可能会将它发送给第三方。虽然三星说这个第三方其实是搜索引擎,但这种策略实际上为隐秘的搜集用户数据行了方便。
 
  Echo 火了以后,现在众多科技公司已经把语音控制、语音识别当成了创新点,推出了具有类似功能的很多产品。
 
  去年 10 月,Google 推出了 Home 智能音箱,具有和 Echo 很相似的功能,可以全天候相应用户的呼叫。国内的京东和新加坡创新电子推出了类似功能的智能音箱。做语音识别的科大讯飞也有类似的产品。
 
  军事、间谍小说家汤姆·克兰西在《红潮》里描写过苏军高层的一种反监听技巧:军官们一起蒸桑拿的时候用凉水冲地面,发出的嘶嘶声就能让窃听设备捕捉不到对话。
 
  类似的手段比如打开水、调高电视声音,经常在电影里出现。但是在今天的麦克风和计算机语音识别面前,这样的技巧已经不太管用。
 
  比如亚马逊 Echo 那套名为 ARS 的自动语音识别处理系统,利用七个麦克风阵列和一个处理系统,可以实现噪音环境中辨别人声。实际使用中你放着很大声的音乐,在 5 米开外叫它,它也能识别出来。
 
  手机随时可以监听周遭环境不是都市传说
 
  在纽约市曼哈顿下城托马斯大街 33 号,有一栋 29 层高的大楼。这栋水泥色的大楼没有窗户,没有招牌,一楼入口处有双向通话器。每当夜晚来临,周围建筑的灯光亮起,它就会隐入黑暗之中,巨大的通风口发出沉闷的、有节奏的嗡嗡声。
 
  这栋 1974 年落成的建筑名为“长线大厦”(Long Lines Building),由 John Carl Warnecke&Associates 设计公司设计, 是纽约老有名的高楼之一, 拥有堡垒似的外观。根据所有权文件,这座高 160 米、,可以容纳 1500 人封闭工作、包含地上 29 层和地下 3 层的大楼属于美国大的电信公司之一 AT&T,是美国大的长途电话处理中心之一。
 
  [1]  [2]  下一页

声明:凡来源标明“智慧城市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智慧城市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智慧城市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资讯视频会议协会

咨询中心

服务咨询QQ交谈

在线客服QQ交谈

媒体合作QQ交谈

展会合作QQ交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