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占据优势的数字监控系统

2014-12-31 10:28:20广州市思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点击量:1509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监控系统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模拟监控系统。那么数字系统相对与模拟系统有哪些优势,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模拟监控与数字监控系统的区别。
  
  1.1模拟监控系统
  
  模拟监控系统是以视频矩阵、分割器、录像机为核心,辅以其他传感器的模拟系列。传统的模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有其局限性:
  
  首先,传统的视频信号是模拟信号,视频信号的传输通常采用通过同轴电缆传输的方式。在较短距离内,如200-300米,视频信号的衰减很小;如果超过一定距离,就需要视频放大对视频信号进行放大,通常加一级放大器可延长传输距离200米左右。但是,在工程中如果对视频信号进行两级放大,图像就会明显失真,严重时图像扭曲变形甚至会出现黑色横纹。因此,常规的视频监控系统只适合在一座建筑物或一定范围内使用。
  
  第二,模拟监控系统在一路同轴电缆上只能传送一路视频信号,如果需要传输数据信号、控制信号或音频信号就必须另外单独铺设电缆。同时随着监控点和被监控点的变化和增加,必须另外铺设电缆,造价昂贵。而且,模拟监控在进行长延时录像时的图像质量较差,也不利于检索。
  
  第三,模拟监控系的优点就是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图像质量保持得很好,而要远距离、高清晰、同步传输多路视频和音频信号,zui为经济可行的方法就是将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并对其压缩编码,利用公用或通讯线路传输。
  
  第四,从传输装置类别来区分,视频图像信号的传输又可分为传输设备方式和计算机网络传输两大类。前者包含了连接线路或公共通信线路的视频传输设备,有同轴电缆、线或光纤、视频图像发射机与图像接收机、微波与卫星通信设备等等,这种方式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而后者则是通过现有的分布极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来传输视频图像,这种方式随着Internet技术在的迅速普及,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之中,这种方式也将成为未来视频监控系统的一个标准。
  
  zui后,有线模拟视频信号只能使用机械式录像机和磁质录像带,这些设备都需要专业维修及保养,磁带使用次数有限,存放期短、易磁化、变形、发霉。一年的资料存放、查询、编辑极为占用地方、耗时间,长期使用下去,给客户带来沉重负担,而且查询取证时十分烦琐。
  
  1.2数字监控系统
  
  首先,与模拟监控相比,数字监控的技术优势明显。作为一种将计算机数字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应用到图像监控领域的高科技产品,数字监控设备的工作原理是:由计算机将模拟的视频信号转化成数字信息,完成视频信息的采集、浏览、传输、储存及回放功能,而且,计算机还可以接受各种报警信息、输出继电器控制信息、按照预先编好的程序自动执行各种报警联动操作。数字监控系统对所涉及的视频监控、云台控制、图像异动检测、报警信号输入、继电器控制信号输出、报警联动操作等各项内容进行统一的管理,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数字监控还支持PSTN、ISDN、DDN、微波及内部局域网访问,网络中的任意工作站经授权都可以成为分控站,实现多级分控,有效地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其次,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智能化管理,使报警布局更趋合理。计算机将安防工作做得有条不紊,避免了任何疏漏,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实时捕捉、视频报警等技术,使防范工作做到更安全、更周密,对罪犯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力量,能更有效地防止*。严密的计算机监控实时跟踪记录每一个事发现场,便于取证,能更有效地打击*。
  
  zui后,采用数字监控系统能够减轻保卫强度。保卫工作看似简单,但很繁琐艰巨,责任重大。数字化监控系统的高度智能化,进一步把保安人员从枯燥无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减轻了工作强度;强大的网络功能,免去了领导安全检查的辛劳;结合的编程理论,良好而友善的操作界面,更加有利于人机配合监视,提高安全性。
  
  1.3数字监控系统与模拟监控系统性能比较
  
  在给出了传统模拟监控系统与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各项比较。从表中各个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后者的优势。数字监控是当今世界的、地位的主导产品,它使得监控领域从模拟迈向数字跨进了一大步,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监控领域的革命性飞跃。
  
  版权:本文属于思正拾音器所有,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视频直击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